發展環灣城市,晉江兩岸要向服務轉型
行政中心遷到東海,是發展環灣城市的大事之一
一座座橋,讓環灣夢更近了
海都閩南網訊 幸福是什么?一千個人來回答,就會有一千種答案。
幸福,是環衛工人清掃完,擦去臉上汗珠的那一抹微笑;幸福,是自主創業帶來的無可比擬的滿足感;幸福,是白天上班好環境,夜里還能有個好去處……
昨天上午,泉州影劇院報告廳內,泉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黃少萍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向市民描繪了2012泉州的幸福生活: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加快構建親和力強的幸福家園;更加注重實施環灣戰略,加快建設帶動力強的中心城市。
幸福,就是:環灣一座城,幸福每個人。
“構建環灣交通網絡、推進環灣全面開發、提升環灣城市功能、強化城市精細化管理……昨天,代市長黃少萍所作政府工作報告,用四個層面,寫下了今年環灣城市建設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以預見的是,在各橋梁打通組團間聯系的同時,泉州交通連玦成環,環灣藍圖更加清晰。整個帶動力強的中心城市,正初現模型。”
一橋飛架,環灣成圈。去年8月9日,泉州灣北岸秀涂村旁,一根重達10噸的樁基緩緩扎入大海,泉州一號工程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工程就此掀開建設篇章,這個城市之扣,扣起了泉州環灣城市的最后一環,環灣骨架開始閉合。
從泉州灣跨海大橋起步,穿過后渚至城東通道,經過晉江大橋,沿著美麗的江濱北路,抵達正在建設中的田安大橋,再順路前行,最終駐足站前大橋,整個晉江兩岸的景色盡收眼底。
“橋通、路通,構建環灣交通骨架,這是今年環灣城市建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部分。”受邀解讀工作報告,泉州市規劃局局長、城市總規劃師黃世清,一句話點出今年建設的最核心內容。
正如泉州市委書記徐鋼所描繪的,未來的泉州環灣城市,就是:一座座橋梁的落地,環起的是泉州人的環灣夢想,帶來的是市民生活方式、思維理念的時空轉變。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的泉州灣畔,越來越多的橋梁將橫亙其上,城市各組團從此相連相依,真正形成一個城市聚合體,進而推動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造就一座美麗的海灣新城。
環灣城市拉近人與人的交流
今后,從泉州到石獅吃個晚餐再回來,都是非常正常的事
何為環灣?解讀之前,黃世清舉了個簡單的例子。
現在,從泉州到石獅,共38公里多,要繞舊省道308線,經過晉江、繞著大半個泉州城,加上堵車,花上一個多小時方可抵達。當時,石獅蚶江被喻為“泉州的邊緣鄉鎮”;今后,隨著泉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一環的最后一扣閉合,同樣是從泉州市區到石獅,只要16~18公里,20多分鐘就可到達。
隨著兩地距離的拉近,人與人的交流也拉近了,半小時經濟輻射圈由此形成。今后,從泉州到石獅吃個晚餐再回來,都是非常正常的事。
黃世清說,由此看來,交通路網的打通,是環灣建設最基礎、最根本,也是最有標志性的體現。而這幾年,環灣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市委、市政府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體現了泉州城市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
最大程度地將城市資源整合成一體,做大做強中心城區,就是環灣泉州的核心目標。
事實上,早在2002年,泉州在做都市區概念規劃時,就已提到環灣這個概念。黃世清回憶,當時的“環灣”,基本還停留在概念上。這幾年,通過不斷磨合,環灣建設取得共識。得到強有力的推進,則是這兩三年的事,市委、市政府連續三次的環灣建設會議,也說明政府認識到環灣建設的重要性,環灣同城化,形成共同的認識。
隨著前期基礎設施的建設,環灣泉州的骨架已經初具模型。黃世清介紹,提到環灣骨架,就不得不提到兩大里程碑事件:跨海大橋開工和行政中心搬遷,隨著這兩件大事,環灣時代才真正形成。
橋通路通泉山晉水盡成坦途
環灣區域交通網絡如同一根根“血管”相連,整體順暢、快捷
可以說,環灣區域是經濟社會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區域,但也面臨著轉型提升的重大壓力。黃世清同時指出,如今泉州也存在明顯的弱點:城市比較分散,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發展較滯后;環灣區域交通網絡如同一根根“血管”,這些血管不能互相連通,整體運行就無法順暢、快捷,資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物資流等相互整合,就無從談起。
因此,環灣建設的重點,就是基礎設施,提升、完善交通結構來入手,是今后政府城市建設的最重要方面。黃世清進一步解釋,在現有基礎上,橋的建設,是城市組團間最便捷的手段,將兩地較快地連接在一起。
今年,關于橋的建設篇章安排得也不少。泉州灣跨海大橋加緊施工,站前大橋和田安大橋年底完工通車,泉州大橋拓改、武榮大橋、金嶼大橋等,配合現已建成的大橋,今后將有十五六座大橋跨江面海,在勾勒泉州灣江海美景的同時,聯系城市組團,活絡泉州交通,助力泉州新發展。
在此基礎上,“路通”也是今年的重點篇章。黃世清介紹,今年,泉州還將啟動環灣環快速路建設,這條道路將把惠安、臺商投資區、中心城區、晉江、石獅等地,完全串聯起來,使得環灣區域真正有一條骨干型、標志性的道路。再加上環城高速公路,環灣區域進一步整合成整體。
此外,環城內環和外環快速路等重要交通節點將相應改造提升,國道324線豐洛段和晉鯉段、普賢路拓改、高鐵站東西大道西延伸段、東海大街改造等,以及環灣各片區市政道路建設,進一步打通環灣“各關節”,暢通網絡。
重心轉移強調城市服務功能
打造高端服務業,使之成為環灣地區景觀的展示面,打造濱水地區
對于未來的新面貌,環灣各片區早已摩拳擦掌,發展謀略已近在眼前。今年,東海片區主要抓好新工人文化宮、東海大廈等建設;城東雙陽片區,主要抓好洛江中心商城;江南池店片區除了建江南新城外,池店還將城市化建設;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則主要做擴區發展,并提升清濛園區;臺商投資區將啟動百崎湖東片區、秀涂城市生活配套服務區建設。
黃世清介紹,翻開地圖,東海片區在“環灣圈”的核心位置,輻射環灣各個片區,而行政中心就設在東海片區。行政中心東遷,更是吹響環灣建設的第一個號角。今后,它必將帶動全面開發,有更多的項目會往灣區靠。
在黃世清看來,隨著骨架的構建、交通血脈的連通,城市建設的重心也將隨之調整和轉型,由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提升環灣城市功能和強化城市精細化管理兩方面。
黃世清解釋,這主要是因為晉江、石獅等地有傳統的工業小區,生產性項目比較多,但隨著環灣城市的建設,這些功能必須相應調整,要強調城市的服務功能,打造高端服務業,使之成為環灣地區景觀的展示面,打造濱水地區。
另外,提到精細化管理,黃世清表示,城市的品質體現在細節上,體現在結合部上,如道路與道路之間的結合部、城鄉接合部等。環灣城市一定要重新定位城市,各方面的品質要更高,按更高城市品位的要求、更高景觀的要求來進行建設。(本網兩會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