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車那么多,校車為什么不買單?
學校供養不起“文件里的校車”
事實上,“黑校車”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以及城市農民工子女學校中。這些學校本來教育投入不足,供養不起“文件里的校車”;有些民辦學校的辦學者出于營利目的,沒有意愿買正規的校車,所以三輪車、無證車、超載車成了孩子的校車夢魘。校車問題的本質,還是溫總理多次提到的“教育欠賬”問題。
校車必須是一個國家最安全的汽車。政府應有所擔當,讓孩子坐最安全的校車,幸福、廉價、有尊嚴地上學,這是國家責任的體現。
學校買不起也用不起校車
教育投入的慳吝,表現在各個方面,其中就包括校車。在有些地區,孩子們連飯都吃不飽,別說是漂亮安全的校車了,這只是一個奢侈的夢。
另外,由于教育資源實在匱乏,政府不想投入資源維持學校。于是,自2001年以來,我們在很多農村地區看到了大規模的撤點并校運動,那些不能就近入學的孩子不得不起早貪黑、翻山越嶺地去外鄉上學。既然要跋涉,就需要校車,可學校既買不起也用不起更多的校車,于是,因陋就簡的校車就出現了,于是,嚴重的超載就出現了,孩子們被像沙丁魚一樣,塞進那令人窒息的逼仄空間,生命安全命懸一線,隨時都有可能被交付出去。
◎家長:無奈,便宜與安全不能兩全
難以回避的出行成本
當前,大多數地方的校車都由民間力量承擔,實行市場化運營。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出行成本無疑是學生家長不能回避的問題。在這個市場上,運行成本與安全系數有著必然的聯系。一輛坐9個人的面包車與一輛坐64人的面包車,分別意味著什么,家長們應該都很清楚。他們之所以忍心把孩子塞進像沙丁魚罐頭一樣的校車里,一定有很多無奈。因為,便宜與安全不能兩全,況且能選擇的大概也只有這些很不正規的校車。
所以,校車安全問題雖經屢次整頓,卻沒有根本改觀,足以引發有關部門的深思。既然“鋸箭療傷”治標不治本,那就該換一種思路,由地方政府擔負起更多的責任,把校車納入公共服務。
能有校車,便足以感恩
鄉鎮生活的真實與悲情正在于,哪怕是最苦難與不堪的場景,也能夠在困苦后,擠出那樣燦爛的笑臉,來掩飾身后那些沉重而苦澀的生活。一個9人校車裝載64人,卻能夠在孩子家長的眼前淡然駛過,只不過是這種生活的現實隱喻。當孩子們的上學半徑日益增大,能有一輛擠上去的校車,也許便足以感恩。于是,與行于紙上的“校車國標”相差千里的各種農用、小面包校車,便能安然行駛在基層城市與鄉鎮的大街小巷,所有家庭未來的夢想與希望,卻也都系于那輛超載的校車與不堪一擊的車身。
◎政府:管理校車不作為
公車那么多,校車為什么不買單?
每一起校車事故背后,都有學校對學生安全責任的失守,都有當地公權部門的長期不作為,這幾乎成為一個定式。而中國的校車也可謂五花八門,農用三輪車、小型面包車、中巴等安全保障較差的車輛幾乎成為主流,而校車管理模式更是混亂不堪,有學校購買,政府租用,有家長合租等等。
從國家層面,建立完善的校車制度,給孩子們安全的依靠,卻始終是一個空白。慘劇發生后,很多人都在問——為什么我們有那么多的公車,卻缺少安全可靠的校車?其實,校車才應是最名副其實的“公車”,理當由政府買單。
校車投入應納入公共財政
完全可以相信,當下不論是在中國哪一個省市,由公共財政投入來保證校車安全,就財力而言沒有任何問題,校車國標起草專家說過校車并不需要多么豪華,校車支出,從龐大的三公經費中摳出一點零頭已經綽綽有余,關鍵在于意愿。應該看到,政府為校車的購買和養護買單,既是履行責任的表現,同時還不乏推動產業發展等額外的好處,何樂而不為?
孩子是所有中國人的未來,校車具有公益屬性,沒有哪個納稅人愿意在這個問題上省錢。面對悲劇的一再發生,是政府拿出決心的時候了。
◎從上至下打破舊有生態鏈
偌大一個國家,花不起這點兒錢嗎?
對不起!孩子,我們不僅沒有用最嚴格的措施來保護最柔弱的你們,甚至連接近底線的起碼保護都沒有做到。都說,一個國家對孩子的態度,也是對這個國家未來的態度,更是文明程度的標志,考驗著社會良心。在18個幼小的生命面前,我們無地自容,無顏以對。難道,一次次讓無數家庭悲痛欲絕的事故,一個個幼兒生命的沉痛代價,還不能提起我們對校車問題的關注嗎?偌大一個國家,花不起這點兒錢嗎,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嗎?還有什么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嗎?對不起,孩子!
從人的因素下手,健全相關制度
必須承認,我們愧對孩子們。因為我們沒能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交通工具。更必須承認,我們害了孩子們。因為無論是教育部門、教學機構還是老師、家長、司機,都沒有真正把孩子的安全放在心上。這所學校用如此野蠻的方式運載孩子,有關部門卻不聞不問,而家長也習以為常,這都足以表明這一點。
人禍猛于車禍。倘若不從人的因素下手,健全相關制度,完善相關措施,很難想象今后還會發生怎樣的悲劇。
◎各國校車一覽
◎結語
農村舊有校車生態鏈必須進行徹底改革,從上至下,從內至外。否則,各方的責任累加在一起,孩子就只能以生命的代價去承受。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回到頂部
電話:0595-28985153 傳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田安南路536號五樓
CopyRight ?2020 閩南網是由福建日報社(集團)主管 版權所有 閩ICP備1020650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90010
閩南網擁有閩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閩南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