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尼瑪藏語意為“太陽”,位于西藏自治區北部、那曲地區西北部,地勢北高南低,地形以高原丘陵平地為主,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總面積72499.41平方千米。總人口4萬人(2003年)。轄1個鎮、13個鄉,83個行政村。
尼瑪縣屬高原亞寒帶半干旱季風型氣候和高原寒帶干旱氣候,其特點為空氣稀薄、降雨量少、日照充足、氣溫低、多風雪,年降水量為150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風、雪、旱災。
尼瑪縣經濟以牧業為主,特產品為揚名中外的喀什米亞爾山羊絨。農業僅在縣境南部零星種植青稞、油菜、無根,其余地區均為純牧業區。主要飼養牦牛、山羊、綿羊等。手工業以加工卡墊和金銀手飾品為主。
走進尼瑪
尼瑪縣國土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草場總面積為1.8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達1.01億畝,草場承包面積為7756.09萬畝,縣轄13個鄉1個鎮77個村(居)委會,全縣總人口6029戶27375人(其中牧業人口26141人)。截至2008年底全縣總牲畜達117.28萬頭(只、匹),其中牛90917頭,綿羊636159只,山羊437850只,馬7926匹,是一個牲畜超百萬頭(只、匹)的甲級牧業大縣。[1]
尼瑪縣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作為那曲地區牧業大縣之一,畜產品資源極為雄厚,尤以山羊絨更具特色,暢銷區內外,出口國外。尼瑪縣是國家級羌塘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瑪依雪山位于自然保護區的中心,野生動物資源豐富而珍貴,藏羚羊、藏野驢、野牦牛、雪豹、黑頸鶴、棕熊、雪雞、藏原羚、巖羊、盤羊、斑頭雁、灰鴨、黃鴨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達20余種,人與自然和諧協調,被喻為“天然的野生動物園”;礦產資源品種多、分布廣、儲量大、質量好,特別是鋰礦、砂金、鹽堿等礦產資源,易開采,成本低。尼瑪縣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以及著名的達果雪山、當惹雍措、榮瑪溫泉,還有遠近文明的古象雄國遺址、嘉林巖畫,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佛教信徒慕名前往。尼瑪縣水產、風能、太陽能、藏藥材資源也十分豐富,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藏絨王的原料就產自平均海拔4800米的尼瑪縣。
尼瑪縣過去的16年,是中央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各項政策全面落實的16年,是尼瑪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最快、也是尼瑪縣農牧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生活明顯改善的16年。16年來,尼瑪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而今正沐浴著改革的春風茁壯成長。特別是近幾年來,縣委、縣府緊緊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工作方針,帶領全縣人民,按照區黨委提出的“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發展戰略,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地區的一系列重要會議精神,堅持一手抓穩定,一手抓發展,解放思想,科學實干,攻堅克難,拼搏進取,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不斷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推進畜牧業向規模化、集體化和市場化邁進,通過大力發展“4112”效益型牧業,努力引導農牧民發展“合同牧業、訂單牧業、聯營牧業、幫扶牧業”、大力推廣白絨山羊養殖基地建設、科學合理地調整畜(種)群結構等多管齊下,不斷鞏固牧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農牧民生產和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教、科、文、衛、社會保障事業快速進步,民生事業得到了有力保障。特別是在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無私援助下,縣委、縣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農牧民安居工程和小城鎮建設步伐,極大地改善了尼瑪縣城鎮面貌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工作、生活條件。
該縣共有17所學校,其中小學15所,初中1所,幼兒園1所,小學在校生293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6%,初中在校生1464 人,入學率達到96%。初級職業學校在校生180人,幼兒園入園孩子50人,教師隊伍不斷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教育事業長足發展,全縣教師人數達到284人,其中,中學教師107人,小學教師159人,職校教師6人,幼兒園教師12人,順利完成了“兩基”攻堅任務,為迎接2011年“國檢”驗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村村通電視、通廣播的目標已全面實現,縣城有廣播電視轉播臺1個,14個鄉(鎮)77個村(居)委會均建立有衛星廣播電視接收站,中國海油建設的文化活動中心、縣廣電中心進一步豐富了尼瑪縣干部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衛生事業扎實推進,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全縣有醫院16所,其中14個鄉級衛生院,醫務人員163人(其中鄉級醫生49人,村醫務人員92人),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鄉(鎮)覆蓋率達100%,優生優育、防疫接種工作有序進行,脊髓灰質炎、強化免疫接種率達到98%以上,衛生各項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實,農牧區醫療鄉村覆蓋率為100%,農牧民參合率預計為99%,基本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身體健康也有了更大的保障;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間,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和農牧區醫療保險制度積極推進,社區服務得到加強,社會保險覆蓋面明顯擴大,五項保險參保人數為2573人,參保率為100%。農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事業得到鞏固;工傷、失業、涉農商業等保險工作也取得較好的效果,保持了社會局勢持續穩定,經濟社會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尼瑪縣17年來的發展,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和關懷下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也是尼瑪人民用善良的心靈和勤勞的雙手不斷創造著生活、美化著生活的結果。今天的尼瑪充滿生機和活力,面貌煥然一新。一排排規劃統一的臨街商品房、整潔的道路、象征著美麗的達果雪山的中心廣場映入眼簾,一個繁榮、創新、發展中的那曲西部草原新城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尼瑪縣注重傳統畜牧業的轉變,發展新特產業,不斷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堅持不懈抓優勢產業開發,以國家緊缺礦產資源接替和資源戰略儲備為根本出發點,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區內外大型礦業集團參與尼瑪縣的礦業開發,依靠科技進步,規范管理,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上取得新進展,壯大民族手工業,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重點,通過現代科技和傳統工藝相結合,提高民族手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強對現有民族手工業生產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技術裝備、生產工藝和產品設計水平,擴大市場份額。鼓勵以合資、民營、個體企業等多種形式發展民族手工業,提高產品附加值,走出一條具有尼瑪特色的產業化發展道路。加快發展旅游業,圍繞壯大特色旅游業,努力拓寬多渠道旅游投資,加速旅游業基礎設施及旅游配套建設,加快形成旅游精品線路,實現“以線代點”的旅游景點開發;加大對旅游宣傳促銷、旅游人才的培訓,積極推進旅游產品多樣化;發展特色旅游與專項旅游,以藏文化旅游為龍頭,以生態旅游為主線,把藍天、雪山、冰川、湖泊、草原、野生動物等自然景觀和獨特的藏北風土人情結合起來;同時,把旅游業發展同促進扶貧幫困結合起來,引導農牧民參與旅游開發。通過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購、娛”等旅游要素,有力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樹立旅游業發展大觀念,通過開發旅游業來帶動相關行業的迅速發展,努力把尼瑪縣打造為藏北草原連接區內外的一顆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