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麗鄉村系列報道
──南安市眉山鄉觀山村介紹
觀山村委會辦公樓
皇旗尖生態有機茶園
田園風光
觀山村位于眉山鄉東南部,距離南安市區20公里左右,總面積4.2平方公里,山地面積5000畝,耕地面積840畝,人口1962人,設8個自然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小村落,但又有其獨有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秀美自然風光,正如一位到觀山村寫生作畫的畫家所說:觀山的美,美在于變化,美在于沉靜,可以說是移步換景,步步入畫。
2011年以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觀山村將開展泉州市重點幫扶工作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機結合起來,推進全村各項事業大發展,實現了村路硬化率100%,通電入戶率達100%,電話入入戶率達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新農合、新農保覆蓋率達100%,基本普及自來水和無害化衛生戶廁,石結構房得到有效改造。同時,新建便民服務中心1處,衛生室1所,村文化廣場1處(內設立旗臺1座、花壇6個、石桌椅4組、健身路徑1套,戲臺1個,電影播放點1處,面積將近1000平方米),村文體活動中心1座(內設圖書室、閱覽室、電教室、黨員活動室、議事決策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留守兒童活動中心等),村閱報欄、宣傳欄、科普欄、村務公開欄各1面,廣播室1間、初步解決了群眾醫、樂、知、玩、休問題。先后榮獲省級生態村、省級衛生村、泉州市級文明村、泉州市“美麗鄉村”入圍村、南安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南安市“美麗鄉村”示范村、連續兩年村級組織績效考核第一名等榮譽稱號,現有泉州市人大代表、南安市黨代表、南安市人大代表各1位。
當建設“美麗鄉村”號角一吹響,觀山村的干部群眾群情振奮,積極作為,有力有序推進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完善建設“美麗鄉村”組織架構體系,成立了以村書記為組長,全體村兩委為成員的“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全村“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成立了以村委主任為理事長,各自然村較有威望村民1—2名為成員的“美麗鄉村”建設理事會,廣泛發動全體村民參與 “美麗鄉村”建設,組織設立觀山村“美麗鄉村”發展基金。
二、強化規劃引導。抓住全鄉進行鄉村規劃的有利時機,以古厝保護與開發利用和發展生態旅游為重點,對全村進行科學規劃和空間布局,確保不出現“兩違”現象,現規劃方案已通過南安市城鄉規劃局評審。同時,我們正與泉州市融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協商,聘請他們以我村準備推進的百年古厝歷史文化之旅、生態茶園體驗休閑之旅等兩個項目為基點對觀山村美麗鄉村旅游發展進行總體規劃,為下一步發展鄉村游、農家樂做準備。
三、營造創建氛圍。一是在全村營造創建“美麗鄉村”良好氛圍,組織召開全村“美麗鄉村”建設動員會、推進會各1次,發放建設“美麗鄉村”倡議書500份,設立大型戶外廣告牌1座,布置羅馬旗50面;二是積極運作,擴大觀山村社會影響力,提高公眾認知度,先后3次在泉州晚報上進行宣傳報道,分別是10月31日第3版、11月9日第19版全版、11月22日第2版,同時,在泉州電視臺一套9月30日晚的新聞廣角中“走進美麗鄉村”、二套11月28日晚《絕對任務》中均有重點報道。另外,依托觀山村獨有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秀美自然風光,吸引知名畫家和攝影家到我村寫生創作,現已將泉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王紹昌等5位先生的作品匯集印制《南安市眉山鄉觀山村寫生作品集》3000冊,并由原泉州副市長周昆民為畫冊封面題字。
四、挖掘歷史資源。自古就有一句閩南俗語——“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放眼觀山村,房屋依山而建,布局其中,錯落有致。南洋風格建筑“八卦樓”格外醒目,閩南特色紅磚瓦房隨處可見,房屋上的燕尾脊此起彼伏……全村保存較完整的百年古大厝就有20多座,最早一座有200多年歷史,其中一座古厝的門聯上還留有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詩人,也是泉州歷史上最后一位狀元——吳魯的墨寶,這些中西古厝和文化遺產為風景優美的觀山更增添了一抹歷史的韻味。為此,我們充分利用觀山深厚歷史文化積淀,通過加強古厝保護,全力推進百年古厝歷史文化之旅項目建設,目前,已對古厝周邊環境進行了整治,并對每座古厝的歷史文化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同時,整修尋訪古厝的便道。
五、整合產業優勢。茶葉種植加工在觀山歷史久遠,而坐落在眉山省級生態林保護區,皇旗尖生態有機茶園更是這當中的皎皎者,目前,該茶園已初步建成集農業旅游、觀光、森林農家、生態種植業、養殖業、生態茶園生產制作觀光、銷售等于一體的具有現代農業特色企業,為此,我們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將對其進行整合提升,致力打造生態茶園體驗休閑之旅。同時,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優勢,大力發展油茶和茶花,現已新種油茶200畝,各色茶花1萬株,并成立了1個油茶專業合作社,今后,三茶產業的有序發展,相輔相成,必能實現建設“美麗鄉村”美在發展、美在富足的內在要求。
六、推進家園整潔。堅持從“一把掃帚”開始,積極開展家園整潔行動,一是完善垃圾收集網絡體系。購置1輛垃圾車,設立10個垃圾圍,設立30個垃圾桶,組建6人的保潔隊伍,對村主干道進行保潔并清運垃圾。購置300個小垃圾桶、8000個垃圾袋,分發到農戶家中,與農戶簽訂門前“包掃、包集、包整治”的三包責任制,推行垃圾袋裝化,形成垃圾“戶集村收村運鄉處理”的垃圾收集體系,達到村莊環境整治效果。二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與村民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積極開展評選清潔示范活動,對整改積極的,驗收達標合格農戶,采取獎勵垃圾袋形式給予鼓勵。三是大力推進村莊花化美化。在水旁宜林地段綠化率達80%的基礎上,在村主干道兩側、房前屋后等種植茶花、海棠花、扶桑花、三角梅各10000株。同時,加大舊村復墾工作力度,已申報舊村復墾面積20畝,現完成7.2畝,拆除破舊老屋15座。
七、創新機制體制。面對建設“美麗鄉村”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只靠政府支持及鄉賢捐資等辦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建設“美麗鄉村”資金問題,為此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倡議和發動下,正著手建立一個產權明析、管理規范的經濟實體——觀山村 “美麗鄉村”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對觀山村“美麗鄉村”建設進行公司化經營和管理,通過全民參股的形式既能提高全體村民參與“美麗鄉村”自覺性,又讓廣大村民在建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目前,已成立了公司設立籌備小組,并籌集300萬左右的啟動資金,其他各項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
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以黨的十八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生態、綠色、和諧”為主題,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圍繞鄉黨委政府 “富民強鄉,和諧宜居”的發展戰略,根據我村實際,通過創設觀山村 “美麗鄉村”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這一發展平臺,全力推進百年古厝歷史文化之旅、生態茶園體驗休閑之旅等兩個項目建設,努力實現為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建設美麗觀山,著力塑造觀山名片,打造“四美”和“七好”泉州“美麗鄉村”南安板塊模式之一。重點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創設觀山村 “美麗鄉村”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全民入股的形式,每個自然村角落推選1—2個代表組建公司設立籌備小組,共同協商建設事宜,并制定具體章程,聘請專職人員,對公司進行管理運營,以現代的規范化管理運作公司業務,形成一個長效機制。
二、全面建設百年古厝歷史文化之旅。主要以古厝修繕、保護,線路規劃建設,環境美化、花化,歷史文化、農耕文化展館布置等項目為主。
三、全面建設生態茶園體驗休閑之旅。立足皇旗尖生態茶園原有的良好基礎,對皇旗尖生態茶園進行梯田改造,登山道修建、給排設施整理、石坎修筑,茶葉采摘工藝提升,相關配套道路硬化、綠化、花化,將皇旗尖生態茶園建設培育成為集農業旅游、觀光、森林農家、生態種植業、養殖業、生態茶園生產制作觀光、銷售等于一體的農業生態觀光園,打造生態茶園休閑體驗之旅。
四、加強公共設施配套建設。一是公路拓寬硬化。觀音橋至秀盼橋3公里,拓寬硬化3米;村部至皇旗尖茶場2.5公里,拓寬硬化3米;觀山村至侖蒼鎮后垵村3公里,硬化6米。二是整修水利設施。建設2個攔砂壩工程,整修排水渠2公里。三是完善全村環境整治、亮化、綠化工程,建設農民體閑廣場1處。
五、推進資金資源聚集整合。建設美麗鄉村,關鍵要落實“錢從哪里來,錢往哪里投”的問題,而對于觀山村來說,“錢從哪里來”更是重中之重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大問題,我們考慮從五個方面入手,一是強力推進舊村復墾工作,每年復墾面積不低于20畝,可獲資金200萬以上;二是發動在外鄉賢進行損資,年集資額爭取達100萬以上;三是利用閑置農田和山地,引進花卉公司,設立苗木基地,既產生經濟效益,又花化美化觀山;四是發展鄉村游、農家樂,并與泉市師院美術學院聯系設立寫生基地,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增加村集體收入;五是全力爭取上級各相關部門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