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麗鄉村系列報道
──安溪縣大坪鄉雙美村介紹
雙美村隸屬于安溪縣大坪鄉,位于安溪縣南部,距縣城60多公里。因該村有上、下加美洲,故稱雙美,村委會設在下加美洲,轄6個自然村(上加美州、下加美州、大路坑、盤山、尖仔后、牛皮林(亦稱銀林)),村民主要為高、林、陳姓。雙美村東面、西北面分別與安溪龍門、虎邱鎮相連接,南與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和漳州市長泰縣枋洋鎮相毗鄰,屬于“高山反平洋”地帶,地勢開闊,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氣候涼爽,有“自然空調”之美稱,更因茶山秀麗,綠色無邊,土壤以紅壤和黃壤為主,空氣、土壤、水質均無任何污染,具有發展茶葉生產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是國家級茶葉良種、安溪“四大名茶”之一“毛蟹”的原產地。茶山形態優美,景色秀麗,民居建筑既有古老風格,又有現代化氣派,被碧海波濤般的茶園包裹著,構筑成一幅茶園畫卷,令人美不勝收,流連忘返。
目前,雙美村的茶園面積總共4857畝,2012年至2013年期間已改造生態茶園2645畝,剩余的預計在2015年全面完成生態茶園改造。
生態茶園是在同一片茶園上以茶樹為主要物種,通過實施立體復合栽培,人為地創造良好的多物種并存的生態環境,使茶樹生長與茶園生態系統和協統一,保持茶葉持續發展的茶園。具體模式是:通過茶-林-綠肥立體栽培,配套水利設施和科學管理的綜合措施,促進茶葉優質、高產、高效和健康持續發展。生態茶園是個開放的系統,其功能的充分發揮,離不開良好的宏觀生態環境。生態茶園宜選在生態環境較為優越的茶區建立與發展,為此,雙美村對茶區的山、林、水、路等做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盡量保護茶區原有的樹林、植被,不宜植茶的陡坡、山頂、山脊、山腳、溝邊及空隙地等大力植樹造林;茶園四周、風口設置防護林帶等,以不斷改善宏觀環境條件,創造一個適宜茶樹生育的生態環境,同時促進農、林、牧的平衡。
據村主任高炳鋒先生介紹,雙美村對生態茶園的改造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措施:
一.土壤管理技術
土壤是生態茶園生產的基礎,保水、保土和培肥土壤是生態茶園土壤管理的中心環節。一般坡度為5度的幼齡茶園,每年表土的沖刷量可達3-8噸,而坡度在20度的幼齡茶園則高達10-20噸。土壤沖刷丟失了茶園中最肥沃的表土,使土層變薄,心土裸露,導致茶葉產量低,品質差。這是不符合生態茶生產要求的。因此,生態茶園土壤管理強調以下技術措施:1、茶園四周建隔離溝,修筑等高梯田,茶樹等高條植;茶園內修筑竹節溝,防止水土流失。2、建立良好的茶園樹冠等生物覆蓋面,防止雨水直接沖刷土壤,增加雨水滲入,減少徑流量。3、茶園鋪草,對常規種植的1-3年生幼齡茶園和重剪、臺刈等改造茶園,以秸稈、草料等有機物覆蓋土表,可以改善土壤環境,培植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機質和生物活性,還能減少水土流失和抑制雜草滋生。4、合理耕作,對于土壤肥沃松軟、無雜草、樹冠覆蓋率高的茶園,應實行減耕或免耕的措施;對于土壤板結,雜草較多的茶園,土壤淺耕與鋤草相結合,深耕與施基肥相結合。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來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二.采用農業技術措施,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
生態茶園不是簡單的自然農業回歸,它應用等高種植和合理密植等茶樹高產栽培技術,采取茶園鋪草、地表覆蓋有機物,利用山草殘茬或刈割綠肥等鋪在茶園行間,試行少耕或免耕,減弱地面土壤侵蝕,增加水分滲透,穩定土壤溫濕度,增加土壤肥力與生物活性,促進茶樹生長旺盛。生態茶園基地應盡量遠離常規農業園地,或在其與常規農業園地交界處應有足夠寬度的緩沖區或隔離帶(寬度大于100m),以自然山地、河流、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樹林或作物隔離,但隔離帶上若種植作物,必須按有機方式栽。
三.有機肥無害化處理與施肥技術
生態農業既不是傳統自然農業,又與常規農業存在很大區別。生態茶園除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肥料和增效劑外,還必須遵循生態茶生產施肥原則對各種有機肥進行無害化處理。根據茶樹對營養物質需求特點,在茶園施肥上應掌握以下原則:重有機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重基肥,基肥與追肥相結合;重春肥,春肥與夏秋肥相結合;重氮肥,氮磷鉀肥相結合;重根肥,根肥與葉面肥相結合。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要施用堆肥。堆肥的原料主要來自動植物殘體、排泄物和廢棄物等,使用前必須在49℃-60℃溫度條件下堆制發酵處理數周,堆制的過程不僅能殺死有害病菌、蟲卵、雜草種子和降解部分農藥殘留等,防止病蟲害的發生,而且還可提高堆肥的肥效。(2)種植綠肥:綠肥是有機茶園的重要肥源。種植的綠肥品種要因地制宜,并要避免與茶樹爭肥、爭水和爭光,其中以固氮能力較強的豆科綠肥為好。為提高綠肥的肥效,應在綠肥生長開花初莢時刈青或翻埋入茶園內。(3)茶樹修剪枝葉回園:修剪枝葉含有茶樹必需的各種營養元素,除部分粗老枝桿外,應就地作為茶園的覆蓋材料。(4)施用餅肥和生態茶專用肥:各類餅肥和生態茶專用肥的養分含量高,便于運輸,這對交通不便的山區茶園更為有利。商品型生態茶專用肥必須經頒證機構認證或認可后才能在有機茶園使用。除動植物來源的有機肥外,生態茶園也允許使用一些天然的礦產肥料,如磷礦粉、礦產鉀鹽(無水鉀鎂礬)、白云石粉和礦產硝石等。天然硫磺和一些微量元素肥料,如硫酸銅、硫酸鋅、鉬酸銨(鈉)和硼砂等在缺素條件下也可使用,但微量元素肥料只能作葉面肥有限制地噴施。
總之,凡能改善茶樹生存與發展的因子,皆可組合進生態茶園系統中。高層樹種的種植密度,也是關系到生態茶園成敗的關鍵因子,直接影響生態茶園結構的分布與功能的發揮。其設置應以創造適宜茶樹生境條件為準則,并據此依不同樹種、茶樹不同發育階段以及不同季節做適當的調整,以優化生態茶園結構,提高茶園系統整體產出功能。
開發生態茶園是茶業發展的新趨勢,生態茶園優勢,再發展成經濟優勢的過程中,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直接關系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茶園既符合茶的安全需要,又可最大限度地控制環境污染。通過生物農藥、有機肥的推廣與應用,全面消除了茶園使用化學農藥和化肥,不僅提高了茶品質,同時由于茶園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天敵數量明顯增多,減少茶農投入,普洱茶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符合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21世紀茶園建設的主導方向。
這幾年來,在各級領導部門的大力支持及村書記高樹來、村主任高炳鋒先生的共同努力下,雙美村的生態茶園建設已取得不錯的成績,與深圳市融通聯科技有限公司、紅心茶業、天貓茶業、坪山茶業等多家企業合作,并創辦大坪鄉天貓合作社,促使經濟不斷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帶領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