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陳埭鎮黨委、政府恭祝全市人民年年有余、蛇年大吉!
──晉江市陳埭鎮介紹
陳埭鎮位于泉州灣畔繁華的三角地帶,東臨大海、居晉江入海口南岸,西與晉江市區毗鄰,南與石獅市相連,北隔晉江與泉州市區接壤。鎮域面積38.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3.6公里,轄25個行政村(居)、1個鎮辦農場,是閩南重點僑鄉和少數民族的聚居地。
陳埭古為海灘。五代時,南唐觀察使陳洪進率軍民沿江圍海筑埭,故名為陳埭,俗稱陳江。初為軍屯,宋后為陳、倪、周、謝諸姓聚居地,屬永寧鄉永福里,元明清屬二十七都,民國31年為三聯鄉。1950-1957年先后屬五區、涵坂區、七區、池店區。元代,泉州海外貿易興盛,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元明易代時,由于民族矛盾,丁氏先民避居陳埭,逐步發展成為號稱“萬人丁”的陳埭回族。
1961年6月,蘇厝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撤銷,成立陳埭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駐地陳埭四境;1969年7月,成立陳埭人民公社革委會;1980年11月,陳埭人民公社革委會改稱為陳埭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10月,陳埭公社改為鎮建制,設立陳埭鎮人民政府;至1985年12月,陳埭鎮共轄27個村(居);至2000年12月,又增加了西霞美、霞村2個村,共28個村(居)及1個農場;至2003年11月,陳埭鎮共轄25個村(居),因市區行政區劃調整設立街道辦事處,雙溝、溝頭和赤西3個村并入梅嶺街道辦事處。
陳埭現有2個水廠,日產自來水3萬噸。第一自來水通過上移取水口,實行引青(陽)入陳(埭)工程,向市自來水公司購進水源,有效增加供水能力和提高水質;第二水廠投資200萬元進行水改,改善人民群眾供水需求。供電:建成江頭和高坑2個11萬伏輸變電站,溝頭變電站、岸兜變電站建設正在順利進行,預計明年5月份可實現供電。通訊:擁有2個程控電話模塊局,其中洋埭模塊局是全省第一個村級模塊局,電話裝機總量和移動電話用戶位居前茅,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
鎮區公路四通八達,陳青公路、七一公路貫穿境內,陳泉公路北接泉州刺桐大橋,七一南路南連石獅。陳泉七一公路納入泉州市沿海大通道內線,全線11.72公里,工程總投資1.23億元,累計完成投資6750萬元。鵬青路現已完成圖紙設計和部分房屋拆遷,其規劃設計方案正在做進一步論證和優化。
第一工業區內18家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其第二期擴建工作正在進行。第二工業區正加快建設,首期征地及招商引資基本完成,登記入區企業18家、投資4億多元,其第二期土地征用手續正抓緊辦理當中。第三工業區已完成總體規劃和土地控制,正在協商征地事宜。
陳埭鞋類產品以“優”和“全”的優勢,吸引了大批客商紛至沓來。目前,陳埭已形成二橫三縱的鞋類原輔材料專業市場,市場總占地面積90畝,長達數公里,設有營業性店鋪590間,年成交額高達20多億元。集鞋產品、鞋類原輔材料、鞋業機械及相關產品貿易集散市場—中國(晉江)鞋業城已完成規劃設計和招商工作,并已投入建設資金3千萬元,完成三通一平及部分基礎建設工程。勞動力服務中心:奉行“快捷、優質、高效”服務宗旨的陳埭勞動力服務中心,已完成拆遷、征地、奠基,正抓緊規劃設計和建設。建成后的服務中心將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崗前培訓、法律咨詢、權益維護等“一站式”服務,并將成為晉江乃至泉州地區最具規模的鎮級勞動力專業市場。
主動迎接大泉州和晉江市區輻射,把陳埭納入晉江市區規劃、建設和管理中,著力規劃建設和經營現代化城鎮。目前,市政府已同意將陳埭納入市區規劃中,陳埭作為獨立區域正在規劃修編。完善基礎網絡規劃。加強交通、電力、通訊、供水、環保、防災等六大網絡建設。尤其是交通網絡建設,徹底緩解交通擁擠無序現象。完善鎮區功能。做好文化、體育公共事業建設規劃,為群眾提供休閑、娛樂、健身的生活場所設施,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大城鎮管理力度。規范湖光路、陳青路、陳泉路、七一路廣告牌,對戶外廣告的分布密度、設置面積、設置高度統一規劃;加強道路暢通工程和示范街建設;加強各主干道的環境衛生管理,杜絕沿途亂擺攤設點、店外店占道經營、亂占道現象;實施鎮區亮化、綠化、環衛三大工程,逐步根治臟、亂、差現象,塑造陳埭良好形象。
計生國策常抓不懈,基本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計生指標,多次榮獲全市計生年度綜合考評前茅,鎮計生協會被評為全國計生協會先進單位。教育工作扎實推進,全鎮23所小學已投入128萬元,基本完成“十配套”建設,部分小學建成校園局域網和較規范的電子軟件備課室,率先跨入現代化教育先進校行列,榮獲泉州市小學“十配套”達標鄉鎮。小學校舍危改工作進展順利,四所小學危房全部撤離、封閉停用;
文體事業欣欣向榮,農村文體活動積極開展,老年人、青少年體育健身活動蓬勃。鎮政府榮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泉州市文化先進鄉鎮”稱號。重視衛生預防和保健工作,每年組織開展預防夏季腸道傳染病及除四害活動,并建立和擴大洋埭衛生分院。同時,把防抗“非典”與開展愛國衛生、打擊非法游醫、流動人口管理等有機結合,做到思想認識、工作機制、宣傳培訓、防抗措施“四到位”,奪取了防治非典斗爭的勝利,確保了公共安全;
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覆蓋面,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建立扶貧濟困社會救助網絡,開展多層次的救濟、互助、優撫、醫療幫扶工作,鎮財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民政救濟和社會保障工作,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由662人擴大到763人。同時,積極開展慈善募捐活動,全鎮為市慈善總會募得慈善款約1500萬元;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組織“樹現代觀念、建現代城市、做現代人”活動,重新修訂殯葬改革、婚事新辦等條規,充實細化《關于鞏固殯改成果,全面清理推進喪事簡辦的實施細則》,組織“爭當移風易俗模范”簽名活動,大力倡導村民去舊風、除陋習,樹現代人觀念、做現代人,扼制封建陋習回潮反彈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