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志
吳老師通話記錄上顯示,凌晨兩點零八分,小堂被送到校門口
講述人:吳文輝 采訪整理:見習記者林莉莉 攝影: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田米
泉州市鯉城區金浦小學的老師吳文輝,日前給本報發來郵件,講述了發生在10月21日凌晨寒夜里的溫暖故事。24日,本報聯合泉州市公安局,發起“我身邊的民警”故事征集評選活動,這是活動發起后,本報收到的第一封讀者郵件。
經吳文輝講述,本報記者采訪整理,還原了這樣一個故事:11歲的小堂(化名)出門買文具,回家時卻搭錯車,從鯉城浮橋坐車到了惠安螺陽,值班的泉州民警陳建志將迷失街頭的小堂接回派出所里。
迷迷糊糊的小堂,只知道自己在金浦小學上學。民警百度搜索學校地址信息,GPS學校方位,幾經輾轉,在凌晨2時08分,才將小堂送到校門口,和吳老師一起把小堂送回家。
民警深夜來電學生迷路了
10月21日凌晨0點31分,一陣刺耳的鈴聲把我吵醒,看到是陌生的手機號碼,我懶洋洋地接起電話。
“你好,我是惠安螺陽派出所的。”聽到是派出所,還在迷糊中的我,頓時清醒了。他接著說:“您是鯉城區金浦小學的老師嗎?”
他告訴我,我們學校三年級有個學生搭錯車,被載到了惠安,好心人發現后打110報警。可是孩子不知道家住哪里,也不知道父母的電話號碼,只知道自己在金浦小學上學。
該不會是騙子吧?對方禮貌客氣地解釋,他們從網上百度搜索,查到了學校值班室的電話,打到了學校值班室,值班室的老伯就把我的號碼報給了他們。
我先打電話到學校值班室,確認不是騙子后,根據學生小堂的姓名、年級信息,從電腦里找到小堂爸爸的手機號碼,捉弄人的是,那個手機號已經停用。
凌晨尋路孩子送到校門口
孩子父母的電話號碼停用了。一時之間,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當時那么晚,父母找不到孩子一定非常著急。
零點22分,我打通了民警電話,請他們幫忙把孩子送到浮橋附近,我再去接孩子。對方說:“我們也想過,但是夜里人手不夠,我們再看看。”接著,我試著聯系住校的值班老師,可是電話打不通,看來聯系到學生家長的希望已經沒有了。
13分鐘過去了,對方又來電說:“我們會把孩子送到學校門口,到時麻煩您出來接一下,可以嗎?”學校在鯉城浮橋的遠郊,路線有點復雜,我擔心他們找不到路,夜里也問不到人,可是民警跟我確認了地址,又簡單地問了浮橋的方向,說道:“沒關系,我們可以用手機GPS,到那附近再慢慢找,可能要一個多小時,只是等一下還要吵到您,不好意思了。”
聽到他的話,我有點意外。這個民警在周末深夜里,幫忙把走失的孩子送回家,還這么禮貌客氣,這是難得的好人。掛了電話,心里一直涌著一股暖流,讓我在后來的一小時里,再也睡不著。
凌晨2時08分,我騎著電動車趕到學校,看到兩名穿著藍色制服的年輕民警,身后還有一個小小的身影,一切都明了了。
孩子送到家他連水都沒喝
凌晨的黑夜里,寒氣有點讓人打顫,可心里的暖流卻讓人溫暖著。小堂身上披著一件厚實的外套,是民警小陳給披上的。原本我從家里帶來熱水想給孩子喝,可是他從口袋里掏出一瓶飲料,說是民警給這孩子買的。
原來,小堂已經在派出所里吃過夜宵,在回學校的車上睡了飽飽的一覺,看著一點也不害怕。看來,民警把這孩子照顧得很貼心。看著孩子,我心里慶幸,這孩子很幸運,遇到了都是好人。
后來,兩位民警不放心,決定跟我一起把孩子護送回家。小堂媽媽見到孩子回家時,一把抱住小堂,差點哭出來。看到孩子安然無恙地回到家,找了一下午的小堂的父母終于放了心,連聲答謝。
給孩子父母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課”后,民警小陳和同事連水都沒喝,就要離開了。面對孩子父母的道謝,小陳警官還把功勞歸到我身上,“要謝,就多謝你們這位老師。沒有他,我們也不可能這么快找到這里來。”
在他們準備離開時,我連忙追上去問那位民警的名字,他只讓我喊他“小陳”,還感謝我的協助。臨別時,小陳又搖下車窗,微笑地對我說:“吳老師,晚上的事真的非常感謝您,有空到惠安來坐坐。”我已經不知道該說什么,“好的,一定,你們慢走!”然后目送著警車遠去,這時,我忍不住向著他的背影莊重地敬了個禮。
【民警名片】
陳建志,1988年5月出生,泉州豐澤城東人,2010年畢業于福建警察學院,從警1年半,是螺陽派出所年齡最小的民警。他說,小時候盼望著穿上警服,能威風帥氣地抓壞人。下片的那段時間里,每天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是他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陽光大男孩陳建志,平常喜歡打籃球、下象棋。熱情是他給每個人最深的印象。“他這人最大的優點就是熱情。處理每件案子,都會想著辦法找線索。”同事說。所里的警務人員老何也對陳建志連連稱贊,記得去年辦理二代身份證,建志開車把家住偏遠的老人,送到所里辦證,辦理好了,又把老人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