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有法
科學研究緊鑼密鼓地進行,人們對塑化劑危害的意識在不斷增強,同時相關規(guī)范的車輪也在滾動,只是速度比較緩慢。
2010年10月,140個環(huán)保組織合力行動并發(fā)布報告,抗議一些歐洲銷售商出售含有塑化劑等有毒物質的日常塑料用品。該報告是目前研究歐洲塑化劑問題的最新也是最詳實的報告。
1999年,歐盟國家和其他14個歐洲國家禁止在兒童玩具生產過程中使用所禁止的6種塑化劑。
歐盟在2007年出臺“對化學品的注冊、評估、授權或禁用”法案有效執(zhí)行。該法案的目的是規(guī)范超過3000種有害化學物質的使用。法案的出臺曾遭遇利益集團的重重阻礙,是歐洲歷史上經歷了最激烈的游說階段之后才得以出臺的法案之一。除了化學品制造公司極力反對它,連美國前總統(tǒng)小布什都憤然批評稱,這樣的法案會“悶死”整個跨大西洋貿易。
該法案強制化學品制造企業(yè)首先嚴格登記他們希望上市銷售的產品,化學品管理局根據規(guī)范決定哪些化學品可以進入市場,而哪些應該明令禁止。
“塑”法難依
歐洲在管理塑化劑方面走在前列,但也遇到了挑戰(zhàn)。
“對化學品的注冊、評估、授權或禁用”法案中列出的3000多種有害化學物質中有38種屬于“極危險物質”,其中就包括塑化劑家族中的4種。
可法案從2007年出臺以來就沒有任何修改,即便是其他不在列表里的有毒物質流入消費品市場,相關企業(yè)和商家也不會受到懲罰。這讓反對者很不滿意,他們還要求將更多有害化學品加入“極危險物質”清單。環(huán)保主義者和健康運動者稱這個清單應該包含356種而不是38種有害物質。
評估幾千種化學物質的危害程度是個巨大的工程,歐洲化學品管理局資源和能力有限。即使是起初規(guī)定的38種“極危險物質”要得到完全評估并進行規(guī)范使用,也需要數年的時間,有點力不從心。局長吉耶特·丹斯特稱,到2014年能做到規(guī)范很少的幾種有毒物質就很不錯了。
為保護消費者對商品所含化學物質的知情權,歐盟還出臺了相關的透明政策,以期保證消費者對化學添加劑的詢問渠道通暢。但現實是,在政治說客的壓力和經濟利益的誘惑下,這些政策形同虛設。甚至沒什么消費者知道自己還有這方面的知情權。
“塑”業(yè)良心
塑化劑對人體的危害,證據越來越多,可化學品行業(yè)中很多人否認這是個問題。歐洲塑化劑同業(yè)工會的網站上就有這樣的聲明:歐盟已經表明塑化劑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普遍傷害。
該組織主管瑪吉·塞卡麗說:“歐洲已經開始轉而使用塑化劑家族中更為安全的品種。科學實驗一次又一次表明這個品種可安全使用。”
在科學研究沒能證明一些疾病是否與人體內塑化劑含量有關的階段,歐洲一些環(huán)保和健康意識較重的企業(yè)自覺采用科學家列出的毒性較小的塑化劑種類。
但這些所謂的“較安全”的塑化劑,究竟有多安全?同樣沒有定論。
歐洲塑化劑在亂象中掙扎,有進步但更多的是迷茫和無奈。在科研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推動下,規(guī)范一步步出臺,但由于缺少科研證據,這些規(guī)范的合理程度和執(zhí)行力度令人擔憂;采用毒性較小的塑化劑作為替代品,是行業(yè)的覺醒和良心使然。
更重要的是,塑化劑問題是個全球性難題。全世界化工廠每年總共生產600萬噸塑化劑。即便歐洲制造商完全停止使用塑化劑,也不能保證市場上不存在塑化劑。
歐洲環(huán)境局官員斯凱伯說:“從國外進口的非玩具類商品如果含有塑化劑,除了在遞交給官員的產品說明中會標注這一事實之外,不會被禁止入關。”
[延伸閱讀]
美國對塑化劑控制嚴格
1980年,美國環(huán)保署首次將6種塑化劑列入“黑名單”,對其生產、使用制定了嚴格規(guī)定。隨著相關研究和社會關注的增加,美國政府頒布了多部塑化劑管控法規(guī)條例。如《資源保護和恢復法案》、《安全飲用水法》等。《安全飲用水法》規(guī)定,飲用水中塑化劑DEHP含量最高濃度為每升水0.006毫克。
美國2009年對8種毒性明顯的塑化劑加強管控,此次中國“白酒塑化劑風波”中的幾種塑化劑也名列其中。在美國職業(yè)安全和衛(wèi)生署的規(guī)定中,工作環(huán)境每立方米空氣中DEHP含量的上限為5毫克。美國環(huán)保署等還委托相關研究機構就塑化劑對人體健康和環(huán)境的影響進行研究,并根據研究結果,及時更新可能危害人類健康的塑化劑“黑名單”。
不過,盡管嚴加防范,美國也曾發(fā)生過“塑化劑風波”。2011年,美國向中國香港出口的膳食補充劑“醫(yī)之選——月見草油”樣本中就檢出含塑化劑。編譯/梁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