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時節,走進應縣白馬石鄉界河村,水泥路筆直地穿村而過;100多座整齊的房屋排列在水泥路的四周,干凈整潔;村北300萬公斤馬鈴薯存儲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
3年前,界河村道路泥濘遍地,基礎設施破舊不堪。巨變源于朔州軍分區的傾力幫扶。2014年,朔州軍分區對口聯系幫扶界河村,官兵們發揮軍地優勢,找準脫貧路子,闖出了軍隊幫扶貧困村的新方式。
11月16日,走在界河村寬敞的公路上,村黨支書侯府告訴記者,界河村共有貧困戶63戶162人,年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是朔州為數不多的整村貧困村。朔州軍分區扶貧工作隊來后,把扶貧幫扶點選在了最難啃的界河村,立下了脫貧“軍令狀”:一定要讓界河村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界河村有一口老水窖,一到夏秋季節,人吃水都供不上,更不用說牲口和莊稼了。2015年,軍分區迅速制定了部隊3個月打一眼“軍民連心井”的目標。3個月,不僅打了150米深的井,還為村民新建飲水點14處。
修路、建房、修橋、清理村衛生……3年時間,軍分區累計籌集基建專項扶貧資金近200萬元,幫助修繕危房16間,整修加固橋1座,鋪設6條總長2500米的水泥公路,清理村落垃圾30余噸……
2016年,軍分區在幫扶界河村過程中,發現村“兩委”班子成員年齡偏大、觀念滯后,迅速聯合朔州市委組織部,選拔任命了1名有豐富山區工作經驗的人擔任第一書記。第一書記馮太到任后,挨家挨戶走訪談心,把組織生活搞得有聲有色,村黨支部核心領導作用日漸增強。朔州軍分區政治委員張培軍告訴記者:“扶貧需要扶智,培養 領頭人 就是軍分區打好脫貧攻堅仗的重要一槍。”
穩定脫貧,需要有產業支撐。軍分區考察了多個地方的高產作物后,專門從忻州靜樂縣引進了高產作物藜麥。界河村民兵連長、種糧大戶侯記平義無反顧地當了第一批試種人。侯記平說:“不接受新思想,脫貧永遠拖后腿。”
養殖業也隨后上馬。2015年,軍分區花50余萬元為界河村添購了48頭母驢,每戶一頭,其中包括五保戶賀石山。賀石山今年的圍欄變成了5頭,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驢大戶。
真幫扶、真扶貧,界河村紅火了起來。2016年年底,界河村全村脫貧,為此召開了驗收會。會上,朔州軍分區司令員劉義清深有感觸地說:“軍民魚水情,對口幫扶,讓軍地雙方的感情更深了,軍民就是一家人。”
界河村脫貧故事,傳遍了全軍。11月10日,來自空軍、海軍、預備役坦克團、武警等共100余人現場觀摩了界河村正在新建的決勝小康項目——300萬公斤馬鈴薯存儲基地和1000畝燕麥、藜麥小雜糧區。項目帶頭人侯記平告訴記者:“以近幾年土豆差價最低的去年來說,將為村民每戶增收3000余元,這個項目建成后將輻射帶動周邊貧困村脫貧致富。”
劉義清說,我們要落實精準方略,下足“繡花”功夫,堅決打贏這場消除絕對貧困的偉大戰役,讓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過上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本報記者 鄧偉強 本報通訊員 劉金寶 鄧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