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
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標。這一目標事關百姓收入,關乎生活質量,在會內會外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這一目標如何計算、如何實現?記者就此采訪了會上代表和會外專家予以深度剖析。
“翻一番”怎么算?
要扣除價格因素
“按照規劃慣例,這個‘翻一番’目標自然是扣除價格因素,這是貨真價實的倍增計劃。”規劃專家、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代表說,“這個‘翻一番’,就是以2010年為價格基期,按不變價格來計算。”
權威部門專家也證實,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目標總要求,相關具體部門在操作執行上,要考慮物價因素。
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9109元和5919元。但這并不意味著2020年人均收入就是簡單“乘以二”的結果。“考慮到通脹因素,到時人均收入數字會超出38218元和11838元,扣除價格因素計算,實際收入應達到兩倍的標準。”
此外,報告中提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是指所有人——即全體人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總體概念,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可能低收入者增加的還要多,高收入者增加的要少,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難點和重點?
在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浙江嘉興市委書記李衛寧代表說,黨中央更加重視改善民生,這是實現人均收入增長的最大優勢,極大增強了廣大群眾的信心,但難點卻存在于縮小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等方面。
在過去很長時期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要高于農村,盡管2010、2011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兩年快于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未來任務還很艱巨。而不同行業之間也存在著收入差別,一些壟斷行業收入過高的現象也較為突出,社會對此呼聲也較大。
如何實現?
靠發展、靠制度確保
確保人均收入增加,首先要靠經濟發展。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說:“居民收入要改善,必須要轉變發展方式,改變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更加注重投資與消費的協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要實現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年均經濟增速需略高于7%。要通過推動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是勞動者收入不斷增長的堅實基礎。
確保人均收入增長,還要依靠制度保障。
蔡志洲認為,應加強建立工資正常增長的保障制度,特別是企業對農民工的工資機制;要從制度上保證勞動收益,縮小收入分配差異擴大化趨勢,保證和提高勞動在收入分配關系中的蛋糕份額;稅收制度要做調整,既要提高居民收入,又不能過于影響企業經營,政府要采取措施,適當給企業和個人減稅。
十八大代表、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蔣超良表示,要繼續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限制過高收入等方式,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