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學園效果圖
華僑大學紫藤花開(資料圖)
泉州師院俊秀圖書館
泉州師院新景
師院聽濤
十年與時進,教育納百川。師院聽濤去,新區建學園。
城鄉兩俱美,出文入武全。資源均分配,發展民為先。
站在泉州師院行政樓頂樓,許旭生逸興勃發。從這里遠眺南岸,可望見晉江東去;轉過身,俯瞰校園,鐘樓屹立,飛脊紅墻,閩南風的建筑四周,綠樹成蔭。“十年彈指一揮間,真的是滄海成桑田。”
許旭生今年64歲,退休前在泉州師院校報編輯部工作。十年來,他見證了泉州師院新校區從打下第一根樁到如今的群樓林立。他用244篇消息、8篇通訊、13篇散文、13篇社論、33篇詩詞、14篇論文共30萬字作品,來記錄這段歷史,“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師,風云際會,有幸能記錄下師院十年的發展,也見證了泉州教育十年的騰飛”。
師院的變遷,僅是滄海一粟。十年間,泉州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從高校到職業院校,從老城名校到新區學園,設施不斷更新,校區不斷升級,環泉州灣一體化的教育格局正蓬勃崛起。借用許旭生在他一篇散文里的比喻,泉州教育發展已經到了“海洋時代”——海納百川,兼容并包。
布局
泉州的教育規劃里,“在新城區拓展中同步規劃建設優質教育資源”是當前重點工程。最典型的,是作為東海片區重要的配套項目之一、毗鄰師院的東海學園,位于新行政中心附近,總建筑用地186.45畝,規劃總建筑面積約為14.8萬平方米,包括泉州一中、晉光小學和市機關幼兒園東海新校區,涵蓋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所有教育,將可使片區內的孩子都享受到一體化、多層次的教育資源。
而說起城東學園,西福社區居民魏金順笑得很舒心。他說,兒子明年升初一,正好可以就讀泉州五中城東校區,這可是以前不敢想的名校,為此,他樂了好幾個晚上。
位于城東片區的城東學園,涵蓋泉州五中、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泉州豐澤幼兒園等多個新校區,區域市政設施配套完善,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如今,城東學園已有三棟教學樓封頂,泉州市教育局局長鄭文偉介紹,“泉州五中城東校區初一、高一年段明年就可以招生了”。
均衡
追求教育公平與教育資源均衡,是近幾年泉州推進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尺。正如《泉州市“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提到的,未來幾年里,泉州將致力于“合理布局,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規模,持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2012年,在泉州市教育工作會議上,泉州市市長黃少萍這樣詮釋教育的“三大公平”:要保障城鄉學生公平受教育,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公平受教育,保障困難家庭子女公平受教育。
來自泉州市教育局的數據,2012年,泉州市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近28萬人,占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的35%,而就讀于泉州市各初中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有47992人,其中外省籍學生約占70%。外來工子女成為泉州最主要的一部分生源。
兼容
教育公平,還與一個地方企業用工的穩定性息息相關。留不住孩子,就留不住工人。如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權利”,晉江在全國范圍內開了個好頭。
晉江教育局副局長姚榮祖舉例說,往年,由于無法在福建參加高考,大量的初中生源返鄉讀高中,“一到新學期開學,各中學都會迎來一波初一、初二非閩籍學生的轉學潮”。為此,晉江在全國首創試辦了“川渝皖贛籍學生高中教學班”,2011年秋季又新增了湖南、湖北、貴州三省高中班,并于當年6月實現重慶市設常駐會考考點。最近,福建省教育廳還正式下文,批準晉江市荊山外來工子弟學校“六省一市”186名外省學籍高一學生,將學籍轉入晉江,納入福建省統一學籍管理,2014年,他們將可在福建參加高考!
對于在晉江務工的江西籍外來工許永盛來說,不用再犯愁啦。他女兒今年初二,如果無法參加中考,在晉江讀高中,那明年就得回江西老家讀書。如今,一紙政策,就讓難題迎刃而解。
“異地高考政策出臺后,留在福建讀高中的外來工子女將會逐年增加。”姚榮祖說。(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莊奕燁 /文 謝向明 田米 曾小琴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