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安在觀察雜交水稻。方煒杭攝
50多年前,在中國百姓難以填飽肚皮的歲月里,外婆臨終前的一句話——“讓我吃碗稀飯,死了也甘心”,深深地烙在了少年謝華安的心底。從此,謝華安有了一個夢想,就是“讓百姓都能吃飽飯、吃好飯”,并為之整整奮斗了55年。
1956年,謝華安報考龍巖農業學校,畢業后先后在農業中學和農業職校任教。1972年,他調進三明市農科所,開始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生涯。
水稻育種需要“溫床”,海南島因其熱帶氣候成為首選。上世紀70年代,謝華安常年奔波于福建與海南之間,開展雜交水稻育種。有時,在海南一呆就是大半年,“天涯海角”成了他的第二個家。他借住在海南當地農家或生產隊倉庫,每天與農民一起勞動,時常要提防螞蟥、毒蛇的襲擊。為了自己的夢想,謝華安沒有退縮。從播種、插秧到耘田、選收,他都親力親為。常年早出晚歸的無規律生活,讓他落下了嚴重的胃病和風濕性關節炎。
1980年,他的科研團隊育成雜交水稻恢復系“明恢63”,為我國雜交水稻的更新換代奠定了里程碑。
1981年,該恢復系配組育成的雜交稻良種“汕優63”,成功攻克了第一代雜交水稻不抗稻瘟病的難題。自1986年起,“汕優63”推廣面積連續16年居全國雜交水稻首位,至今累計推廣9.4億畝,增產糧食700億公斤,增加效益700億元。全國各地的錦旗、感謝信雪片般飛來。1988年,“汕優63”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汕優63”還被東南亞各國大量引種,被譽為“東方神稻”。
“汕優63”奠定了謝華安在水稻育種乃至農業科技界的巔峰地位,但他并沒有停下腳步,和他的團隊先后攻克超級稻、航天水稻、再生稻、優質稻等道道難關。
“Ⅱ優明86”雜交稻在云南示范畝產1196.0公斤,打破了世界水稻單產紀錄;利用航天誘變技術育成“航1號”組配的超級稻新組合,具有超高產潛力;2004年,“Ⅱ優航1號”在尤溪再生稻頭季百畝片創下平均畝產928公斤的紀錄,刷新了中國航天水稻問世以來的最高紀錄。“Ⅱ優航1號”、“Ⅱ優航2號”、“特優航1號”等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稻品種。2005年至2011年,由他主持的超級稻、再生稻和航天水稻研究,有5項成果獲得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獎。
謝華安始終沒有忘記服務“三農”的使命。13年來,他率領科研團隊與尤溪合作,示范再生稻及節本增效技術在尤溪推廣100多萬畝;他借助“6·18”平臺,與寧化縣對接成果項目,攜手種業、米業公司扶持“河龍貢米”優質米品牌,推廣“宜優673”等系列良種,建立示范基地10萬畝,有效帶動老區農民增收;他還踏上福建農技遠程培訓的農家講堂,為1.5萬個村講授水稻種植技術。
為了夢想而奮斗,謝華安獲得了許多榮譽。他現任省農科院福州國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現在,年逾古稀的他,仍在福建各地的試驗示范點和海南等地奔波。因為,他要用滿腔的熱忱和全部的才智,投身到一生鐘愛的廣袤大地和水稻育種事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