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立省,努力建設美麗福建
在閩江源頭的濉溪河畔,學生志愿者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記者 林輝 攝
東山海灣公園,市民享受慢生活。朱少文 攝
時序已是初冬,八閩大地依舊處處山清水秀、草木馥郁。
綠水青山,正是展示清新福建的“燙金名片”。有一組讓每一個福建人引以為傲的數據:森林覆蓋率高達65.95%,連續多年領跑全國;12條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97.8%,Ⅰ-Ⅲ類水質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個百分點;所有設區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3.5個百分點,在環保部11月14日發布的今年10月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福州、廈門躋身了相對較好的前十名,福州榮登亞軍。
今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標志著福建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被賦予新的重任,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從生態省到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再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路徑從未止步,孜孜以求。
“我們必須摒棄粗放式的、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既要發展,又要環境;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以鞏固拓展生態環境優勢為主線,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圍繞綠色發展,省委、省政府做好頂層設計、戰略部署,在全國率先探索環境監管督企向督政轉變。
從2014年起,我省不再以GDP增長率論英雄,而對34個縣取消了GDP考核,取而代之的是考生態、考農民增收。
2014年,我省開始實施河長制,閩江和九龍江、敖江流域分別由一位副省長擔任河長,并確定其為河流保護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包河治水”彌補了此前“九龍治水”的制度缺陷,由各級領導擔任河長使行政資源的調配更為順暢,也使治水的保障力度空前提升。
2015年,省政府出臺《福建省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辦法》,主要就跨設區市的閩江、九龍江、敖江流域生態補償,明確以標準化方式籌措、用因素法公式分配生態補償金,建立起與地方財力、保護責任、受益程度等掛鉤的全流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自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查處違法排污企業2096家,移送公安機關偵辦涉嫌刑事犯罪案件186起,辦理的案件總數位居全國第三。
“十二五”期間,我省共完成植樹造林1665萬畝,比“十一五”期間增長48%,森林覆蓋率從63.10%提高到65.95%,繼續領跑全國。此外,我省在實現GDP年均增長10.7%、財政收入翻番的同時,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實現五年連降,全面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硬任務,萬元GDP排放強度僅為全國一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正轉化為吸引新興產業、高端人才、項目資金的強大磁場。
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努力建設美麗福建”——綠色理念,已然融入八閩人民的血液中,成為未來發展的信心之源。(記者 林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