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材料價格堅挺、勞動力成本高漲、貨幣超發的今天,還有什么能幫助中國消費者全面或部分對抗通脹?答案是:電商。
最近數年來,中國電子商務呈現出一種“另類”商業模式:通過降價搶占市場,消耗投資人的錢,然后用市場規模獲取新一輪融資。業務本身不賺錢,但只要能從風投市場圈到錢,游戲就可以持續。
這種模式對傳統銷售業造成巨大沖擊。家電銷售巨頭蘇寧電器被迫轉型,其副董事長孫為民憤而將此模式指斥為“傳銷”,稱之為“不正常”。
作為某種回應,電商新貴京東商城昨日打出了“大家電三年內零毛利”,“保證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至少10%以上”的口號,為賠本賺吆喝貢獻了又一實例。
多少受此影響,蘇寧電器股價暴跌,距一個月前完成的定增價格腰斬有余,參與定增的張近東、弘毅投資均遭巨虧。國美電器亦受牽連,股價同樣暴跌。
對于消費者來說,電商都是活雷鋒。它們燒著PE、VC的錢,其中不乏海外資金,惠及中國消費者。像京東商城就有老虎基金、紅杉、KPCB等外資機構;而當當網在美國上市,等于圈美元來中國燒。一位業內人士估算,2011年電商大約“補貼”了中國消費者一兩百億元。
對于投資者來說,電商則是價值毀滅者。
業內笑稱,對于PE來說,電商的意思是“墊錢給商家”。為了應付資本的壓力,電商行業還出現造假行為。當當網CEO李國慶稱,目前電商“流量造假、毛利率造假和費用造假盛行”,電子商務的銷售額有兩三成被商家、供應商回購。
資本都是逐利的。它們覬覦著市場秩序穩定之后的寡頭壟斷格局。但在數年內,這一格局還不太會出現,消費者仍可享受一段時間的價格戰。CPI壓力也沒有那么大了。
即便市場秩序穩定了,電商的盈利前景也未見佳。全球電商鼻祖亞馬遜,凈利潤不到1%,其中大部分還來自云計算服務,主業基本無利可圖。
電商并不是心甘情愿做慈善家的。由于消費者轉換成本太低,很難建立品牌忠誠度,電商天然就是價格戰的參與者。以至于中國另一家電商巨頭樂淘網CEO畢勝2011年底演講稱,“電子商務就是個騙局”。
傳統零售企業的價值也被電商毀壞了。那些標準化程度較高,對價格敏感的產品,其受到的毀壞程度就更高。家電、圖書等產品因此成為電商啟動價格戰的常規選擇。
A股市場的投資者,則需留意各行業受電商沖擊的程度。諸如百貨超市、貿易、服裝等行業,都成為電商沖擊波下的受害者。甚至紅酒也被殃及。近日張裕爆出“農藥超標門”,股價大跌。但只要留心就會發現,在此之前,張裕的股價走勢也遠弱于白酒類。其原因就在于,電商進軍紅酒之后,張裕與進口紅酒相比,性價比并不占優。
作為消費者,請享受電商帶來的“福利”;作為投資者,請回避電商沖擊波。(胡潤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