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9日訊 倫敦奧運會開幕以來,在判罰上錯誤不停上演——體操、游泳、自行車、擊劍、乒乓球、羽毛球、柔道、拳擊,在很多項目上都未能擺脫爭議性判罰,裁判怎么了?有網友甚至調侃應該把倫敦奧運會稱為“錯判奧運會”。
在韓國某網站上一張名為“2012最大的謊言”的圖片成為焦點,這張圖片就是2012倫敦奧運會中,裁判代表進行宣誓的場面。刻薄的韓國人稱,“沒有意義的宣誓何必要做呢?”而中國的許多選手也遭遇了爭議判罰。
“消極比賽”待遇不同
北京時間昨天凌晨,男子1500米決賽,“話題人物”馬克洛非在最后的彎道前,“一騎絕塵”地領先于其他選手,毫無懸念地獲得了金牌。不過,這枚金牌曾經一度很懸。
阿爾及利亞選手馬克洛非的強項是1500米,在預賽跑出小組第一名后,他原本想放棄800米,但組委會告訴他不能臨時棄賽,所以馬克洛非被迫參加了800米預賽,150米后他全面落后大部隊,到后面他就停止跑動,最終直接走下了賽道。不久,馬克洛非收到了一紙判書:“裁判認為他沒有盡全力(消極比賽),所以決定不讓他參加余下的所有比賽。”
通過申訴,他起死回生,“我提交了自己的醫療證明,我的膝傷發作了,醫生說如果我跑完800米預賽,傷勢會惡化。”這份醫療證明也幫他重新贏得了參賽資格。
但在幾天前的羽毛球女雙預賽中,于王組合和另外三對選手卻同樣因為“消極比賽”而被取消參賽資格。馬克洛非可以保留體能,但中國羽毛球卻不能嗎?同樣利用規則的還有英國自行車的假摔事件,而官方給出的回應卻是:“因為他們只是利用了規則。”——那么規則誰說了算?田忌賽馬能利用規則,那么羽雙讓球是否也是一種戰術?
“被黑”有理嗎?
8月6日,陳一冰體操吊環完美落地,他以為得到了金牌,但卻輸給了偏愛“缺憾美”的裁判。裁判表示,陳一冰的整套動作過于完美,而巴西選手的最后下法雖小退了一步,卻蘊含了一種缺憾美。這是“審美觀”有了問題嗎?
盡管賽后諸多“驚詫”,但按照規則,中國隊無法提出申訴:首先各隊只能針對自己的分數提出異議,而不能就其他隊和隊員的分數提出異議。即便對自己的分數提出申訴,也只能就難度分提出異議,而不能對完成分提出異議。也就是說,裁判們打出的完成分不允許爭論。無奈的中國體操隊領隊葉振南賽后發微博說:“這就是不可逾越的游戲規則。”
同樣“被黑”的還有女乒的丁寧和女羽的汪鑫。
在乒乓球女單決賽后丁寧哭了,因為她的發球屢屢被吹犯規。昨天,丁寧也透露,“從組委會到裁判長,包括裁判員本人,確實認識到在場上的有些判罰是誤判。”
而汪鑫的遭遇更慘,在羽毛球女單銅牌戰中滑倒退賽,賽后被確診為前十字韌帶斷裂。
在汪鑫滑倒受傷之前,汪鑫就覺得場地因汗水變得濕滑,幾次示意裁判擦地,但當值裁判不予理會。在羽毛球賽的規則中,的確沒有明確指出“比賽中運動員提出的擦地請求,裁判必須遵從”,也就是說,裁判可憑自己主觀意識來決定是否擦地。英媒分析,當汪鑫提出擦地請求時,汪鑫領先,提出擦地,很容易讓裁判覺得她是故意拖延時間。當值裁判也被指“缺乏人性”。
偏見或是錯判主因
本屆奧運會出現如此多的“裁判門”,引來熱議。許多媒體也開始分析其深層次原因。
香港大公報撰文表示“固有的偏見成為錯判誤判的主要原因”。倫敦奧運會上自行車和擊劍成為誤判的重災區,而這兩個項目都是歐洲的傳統項目,裁判大多也是歐洲面孔,原本歐亞選手在這兩個項目上差距很大,但是隨著體育的發展,亞洲選手通過刻苦訓練和對比賽規則的研究,開始占了歐洲人的領地,亞洲選手表現出色,頻頻摘金奪銀,歐洲的地位開始動搖。而裁判固有的思想認為,在這個歐洲人把持的舞臺上,還應該是歐洲人說了算。
俄羅斯的一篇報道說,一些靠裁判主觀判斷的項目,比如說藝術體操、花樣游泳,運動員的命運將掌握在裁判手里,我們期待著裁判不要對某些國家的運動員抱有成見,行使好裁判應有的職責。該報道指出,裁判偏袒主辦方國家或給一些運動員打高分,不是因為他們的技術或者是速度,而是運動員所在的國家,眼下一系列的誤判讓倫敦奧運會變得非常暗淡。
對于奧運會而言,如果要保證公正與權威,倫敦的諸多“裁判門”事件需要引起深刻反思。倫敦奧運會的比賽尚未結束,希望這層被“爭議判罰”蒙上的陰影能在后面的比賽中盡快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