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災區(qū)獻愛心,假如你手上有28萬元現(xiàn)金,你會怎么做?福建晉江商人賴金土的做法是親自提著28萬元,徒步進村,挨家挨戶給最困難的災區(qū)群眾發(fā)放,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夜宿農村,甚至為多發(fā)一戶寧愿挨餓。(5月31日《海峽都市報》)
賴金土先生的善心令人感佩,而選擇的法子無疑太過笨拙。
我們不妨算一筆成本賬:賴先生5天發(fā)放了6萬元,照這個速度,發(fā)放28萬元,至少得20天時間。如果把善款交給慈善機構,不是省事多了嗎?利用這20多天時間一心經營,又該賺來多少錢呢?也就是說,賴先生的慈善行為,花費的成本太過高昂。可是,他的笨法子,居然很受到廣大網民的支持。80%的網民表示,如果有可能,他們都愿意和賴先生一樣,親赴災區(qū)挨家挨戶發(fā)放善款。
如此高昂的慈善成本,賴先生愿意無償付出,網民也高度贊賞,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賴先生自己沒有說,網民則直言無忌:慈善機構不值得信任。
時下對慈善機構的不利傳言,數(shù)量多,流布廣。一是質疑其對善款收取的管理費用比例太高;一是許多慈善機構人浮于事、機構臃腫,存在亂發(fā)福利、亂用公用經費等問題。一是對慈善機構的采購不放心,疑心其采購的物資遠遠高于市場價。而最根本的不放心是不及時公布善款的具體用途,也就是說,缺少透明度。這些傳言,即使有無端猜疑的成分,也暴露了民眾不信賴慈善機構的普遍心理,從而極大地影響了慈善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這種不信任,由來已久。很著名的例子是,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的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經決定拿出5000萬元資助1000名品學兼優(yōu)的寒門學子完成大學學業(yè)。掏錢不難,難的是還得花更高成本找到1000位名實相符的受助人。因為,在捐助過程中,有些受資助的學生竟是地方領導之子,有些家里根本不窮。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他決定繞過地方政府,親自去證實窮孩子,再決定資助。尋1000個窮孩子的成本是200萬。也就是說,每尋到一個窮孩子,就要花2000元。何其高昂的慈善成本!
這還是純民間的資助,那些沒有親自操刀,而假手于慈善機構的資助,由于信息不公開,不透明,中間的貓膩,究竟有多大,誰也說不清楚。有調查顯示,只有百分之二十一點五的人曾“主動向基金會/公益組織捐款”,百分之六十四點五的人表示,如果手頭有閑錢想用于慈善事業(yè),他們寧可“自己去找需要幫助的人”。這就難怪賴金士先生愿意親赴災區(qū),挨家挨戶發(fā)放善款了。
國際著名咨詢機構麥肯錫公司一語中的:“中國社會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對公益組織的信心。”因此,政府主導下的慈善機構改善形象,糾正種種不當?shù)呐e措,為當務之急。同時,大力鼓勵民間自發(fā)地組織“非政府慈善機構”,只從財務方面予以監(jiān)督,而不越俎代庖,是努力的方向。
如果慈善機構能百分之百地得到信賴,相信賴金士先生絕對不會笨到愿意花費高昂的慈善成本,親自赴災區(qū)挨家挨戶發(fā)放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