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最初不被編輯看好的新聞,卻意外地在網絡迅速走紅,這里邊到底有什么區別?
一則被國內眾多知名媒體轉載的新聞,卻一次次與記者失之交臂,是什么要素影響了記者最初的價值判斷?
《商人拎28萬現金徒步到災區發放》這條新聞,海峽都市報在全國率先獨家報道后,迅速被全國近80家網站、數十家報紙轉載,受到8萬多網友的熱評。產生如此大的反響,賴金土本人沒想到,我更是沒有想到。
聚焦在賴金土身上的新聞點,從最初的挖掘“放大”,到隨后的還原復位,是這組報道的原則堅守和導向把握。不炒作、不評論,把一個真實的賴金土還原給讀者,究竟有著怎樣的現實需求和實際意義?從四川地震災區采訪歸來,直至7月28日,央視新聞會客廳記者專程來到泉州采訪賴金土,我都不時在琢磨著這個問題。
一、從災區“撿回”的新聞
這條新聞線索,最初曾一次次在本報“閃現”,但一次次與記者失之交臂,最終才在四川災區被“撿回”。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當天,本報就在全省媒體中率先開通海都紅十字公益金,5月16日那天,一個以“XX總裁班”30名同學的名義,表達想通過海都紅十字公益金向災區捐款28萬元的愿望。27日,他們中的12位同學,再次以“慧聚后TA”同學會名義,由同學曾輝作為代表前來本報捐出9200元。當時,曾輝透露,“同學賴金土已經去災區當志愿者。”這條線索最初兩次在本報記者手上和報紙版面上“閃現”時,像滿天星中的螢火蟲般,并沒有引來“獵奇”的目光。
期間,我也幾乎要與這條線索“失之交臂”。25日那晚,我窩在成都的賓館里噼哩叭啦敲鍵盤寫稿,手機響了,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后來才知道是一個和賴金土一起來災區的志愿者在半路上打來的。兩天后,我跟隨運送物資到災區的這批泉州志愿者一起,前往彭州市銀廠溝發放物資。其間聽說,跟隨他們一起來的,有個叫賴金土的晉江商人,隨身帶了一些現金。現金有多少、用途是什么,當時都不清楚。原想見到他時當面問問,也許能做條新聞,但那天賴金土沒來。
改變我對這條新聞線索的價值判斷,緣于27日那晚的一個電話。我回成都下榻的賓館后,給素昧平生的賴金土打了一個電話。他說是一些辦企業的朋友籌集了一筆錢,有20多萬,不想通過慈善公益機構捐款,希望聯系一所學校,給每個受災學生發一點現金,實在不行就給援建希望小學湊個數也成。
把錢用在別處吧,我向賴金土提出建議。要掛電話的時候,他接受了,那就直接發給災區群眾吧,越窮越偏僻災情越嚴重的村莊越好。那晚,我并不知道,他其實已經進村發了一天的錢,因為對發錢的意志不是很堅定,或者別的考慮,他那時沒有向我透露這些內容。
我提出采訪要求,但賴金土沒有馬上答應,我也沒有堅持。直到這時,我并沒有立即想到要“搶先”采訪這個新聞人物。災區的新聞太多,人太累,他又是來自“家鄉”的志愿者,我想等到不那么累時再約訪他。
二、網絡“救”了這條新聞
28日上午,在去綿陽采訪途中的車上,我終于決定和攝影記者謝向明聊聊這個題材,聽聽他的判斷。一起在車上的海都赴川采訪隊隊長李琛插話了:“這是個很好的題材,趕緊聯系,好好采訪。”隨后,李琛補充說,把賴金土發錢的一天真實記錄下來,就是一條好新聞。
幾番討論后,我終于意識到,這類題材,雖然不是驚心動魄的救援現場,不是滿目瘡痍的災難場面,也不是催人淚下的親情故事,但它是全民抗震救災大背景下出現的典型個例,有著積極的意義;賴金土來自福建,作為福建的主流媒體,這樣的題材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它能讓福建鄉親感受到福建人在災區的抗災熱情,能激發更多人的愛心。
這下子,我著急起來了。29日晚,等不及的我,還沒寫完稿子,就把賴金土約到我下榻的賓館。經過一番溝通,賴金土終于同意我的采訪要求,提出在不影響他發錢的前提下,愿意我們跟隨進村。30日,我、謝向明一起跟著賴金土及另一名志愿者,前往綿竹市土門鎮一帶的偏僻農村。
因為對當地情況不熟,剛開始并沒確定到哪個村。我們一路打聽,了解到一個叫雙龍的村子受災嚴重。這個村莊距離成都有160多公里,全村90%以上的房屋倒塌,還有一些村民被壓死。那一天,賴金土根據村干部提供的全村困難戶名單,徒步村莊方圓十多公里的幾個角落,走訪了10戶村民,發放了4700元。
因為村落分散,為了多走一戶,賴金土堅持不吃午飯,我們也跟著餓肚子。有鄉民熱情地遞上政府發的礦泉水,摘下樹上的桃子,我們都沒敢要。離開那個小山村,我真實感受到了賴金土這樣挨家挨戶發錢的真實用意,正如他所說:用親眼所見、零距離接觸直面災情,把錢發給最需要的人。那時,對我們有了信任感的他告訴說,幾天下來已經發了6萬多的現金,但他并不急著把錢發完。“要發完錢很容易,但把錢發給最需要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賴金土站在一座座倒塌的房屋前對我說出這句心里話時,感動,寫在了我的臉上。而之前,他因為擔心媒體采訪影響他的發錢計劃,一直不愿多說。
當晚,我采取記錄的方式,選擇其中4個最感人的故事,加上對賴金土心路歷程的訪談,形成一篇3700多字的稿件,配以謝向明的現場圖片,一起傳回報社。
商人、拎現金、災區、徒步發放……這幾個新聞要素,被我拎到了標題上,我有些激動,想像著次日大篇幅的版面、街頭讀者爭相傳閱的畫面,我忘記了饑腸漉漉。
當晚11點多,一位值班編輯給我打來電話,“稿件寫得不錯,思路也清晰,但太長了,不可能發那么大。”我忘了當時跟編輯都說了什么,實在太困了,我倒頭就睡。31日一早起床,我打開電腦上網,發現只登了1400多字,上了一張圖片,打電話問同事,還不是放在版面頭條。
那一刻,我和謝向明的心情都不好,甚至對剛抵川的張加榮編委要求一定要繼續跟隨賴金土進村采訪的部署產生了疑問,一條這么好的新聞,處理成這樣,還有沒有跟的必要?要知道,那是在災區,光包車費用一天就要七八百元。
就像彩票中獎沒有預感一樣,這條新聞在網絡上的迅速躥紅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31日下午,在四川災區農村,我接到同事打來的電話,“你搞了條全國獨家!”一位每天堅持與本報赴災區采訪組聯系的同事說話的聲音都有些激動:“這是本報此次災區新聞報道中,網絡上影響最大的一條。”僅騰訊網,當天的評論就達5萬多條。
我和謝向明都很激動,打電話向當時在綿竹的張加榮編委匯報,張編委要求我跟后方編輯作好溝通,并作好后續報道的采訪。有了這些很受用的話,我心里的抵觸情緒沒了,我在心里喊:感謝網絡,你“救”了這條新聞。
三、新聞“走紅”后的原則把握
網絡轉載“走紅”后,《新民晚報》等數十家報紙也幾乎同時轉載了這則新聞,甚至加拿大的《星島日報》也轉載了。國內知名網站更是登載網友的評論文章,對賴金土現象進行熱評。南方都市報、央視、鳳凰衛視以及其他省份的眾多媒體記者打來電話,要求采訪賴金土。
此時,如何作好后續報道,后方的報社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應該借鑒網絡上的普遍觀點,作一期深度反思;一種觀點則提出,作為省級主流媒體,海都報把握導向正確同樣重要,不宜在此時炒作這一現象。
爭議一時還沒有定論,該往哪個方向做,我也一時拿不定主意。是有針對性地采訪社會學、法學等相關領域專家,對這一現象進行觀點碰撞,對網絡熱評這一現象的背景進行深入探討,還是繼續挖掘這個人物的背后故事、還原一個光環下的賴金土原型?前者,是過去海都報做深度報道屢試不爽的操作手法,編輯贊成往這個方向去做,但張朝輝副總編、張加榮編委等報社領導認為,這條新聞在網絡受到網友熱捧,跟此次賑災中暴露出的一些體制缺陷和事件聚焦有關,如果本報“跟風”炒作,可能會引發網友的更大關注,將賴金土現象進一步放大,雖然新聞炒作上會比較成功,但全民抗震救災當頭,輿論導向比什么都重要,海都報的媒體責任、大局意識應該永遠擺在第一位。因此,報社領導最后建議,把報道主題定為“還原一個真實的賴金土”。
按照這一思路,我將后續報道重點放在賴金土發錢初衷解密、個人成長經歷、親朋好友評價等幾方面,向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賴金土。6月1日,編輯部對報道反響進行充分的版面包裝,文加圖,用了將近一個版。6月3日,又分別做了一個重點版的人物專訪《我不是李連杰,也不是許榮茂》和一個版的圖片記錄《廢墟中的獨行俠》。賴金土從災區回來一周后,6月18日又推出了一整版的專訪《不是一個人的善舉》。通過這樣的挖掘,把一個生活中真實的賴金土展現給了讀者。
一篇新聞,最終被全國近80家網絡轉載、8萬多網熱評、10多位作者專門就此現象寫評論文章,這在我7年多的新聞從業經歷中是第一次遇到。“橫向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何從一條表面看似平淡的新聞線索中,第一時間迅速作出價值判斷,去尋找、挖掘新聞的G點,如何提煉主題、制造看點和把握導向原則,這個系列報道給了我許多有益的啟發和思考。(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李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