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廈門市民的運動熱情持續高漲。傍晚時分,不少市民選擇在廣場或綠道間漫步,或在社區健身廣場打太極,或在橋下球場揮灑汗水,享受運動帶來的美好時光。
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廈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便利性、實用性、普惠性為原則,以“足籃排、乒羽網、游跑時”為重點,緊盯群眾需求、注重整合資源、創新監管模式,把建設群眾身邊體育場地設施這件實事辦好。
從橋下空間到廠頂屋面,從智慧公園到老年康樂家園,廈門正加快構建“15分鐘健身圈”,讓全民健身的觸角延伸至更多生活空間。
2023年以來,全市新建群眾體育設施超過3000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躍居全省首位。這一系列“家門口”的變革,正讓“健身去哪兒”變成“轉角就到”。
今年6月,廈門被央視財經頻道《美好生活大調查》評選為美好健康典范城市。調查結果顯示,廈門人對公共體育服務滿意度超均值6個百分點。
盤活城市“邊角地帶” 打造市民運動新地標
城市空間寸土寸金,體育設施何處“安身”?廈門給出的答案是:向“邊角地帶”要活力,在“看不見處”做文章。
思明區前埔水質凈化廠的上蓋空間,曾因功能單一、來者寥寥而顯得沉寂。如今,這里已蝶變為“古樓·悅動園”——兩個七人制足球場、兩個五人制足球場、兩個標準籃球場,以及一條600米環形跑道和一個多功能市民廣場,將這片封閉區域重新納入城市活力版圖。每當傍晚時分,球場上奔跑的少年、跑道上揮汗的市民,與不遠處海風輕拂的綠植,共同構成一幅城市“健身共享空間圖景”。
“在這里鍛煉,離家近、氛圍好,我們還會拉上鄰居一起來踢球。”家住附近的陳先生對場地的便利和開放性贊不絕口。記者從管理單位廈門市政物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了解到,自今年1月開園以來,古樓·悅動園已累計接待市民數萬人次。古樓·悅動園受到群眾歡迎的背后,是廈門對于“15分鐘健身圈”的前瞻規劃與精準落地。廈門市體育局副局長杜新飛告訴記者,健身場地的建設不僅要落地,更要“落心”,“讓群眾真正愿意用、喜歡用,才算成功。”
而在海滄區,一座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古廟也迎來華麗轉身——廈門體育智慧健身房(祥露歐陽家廟站)通過更新改造,融入“城市更新+健身空間”理念,原本略顯陳舊的社區場所煥發新生。健身房內配備了智能跑步機、力量訓練等設備,成為“家門口”的智慧健身新樣板。
“每天早上天氣涼快的時候我就來鍛煉,晚上還會帶孫子來看看。”家住附近的新陽街道祥露社區居民胡麗惠說,原本她只是偶爾跳跳廣場舞,如今已形成了更科學規律的運動習慣,一大早就來健身。新陽街道文體干事游越說,健身房運行僅兩個月,接待群眾超過2400人次,“后續將邀請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教學,希望引導居民‘動得科學、練得有效’。”
除了廠區上蓋和古厝屋檐,五緣大橋的橋下空間也被賦予新生,將閑置空地轉化成集運動、休閑、觀光于一體的體育公園,規劃部門引導將城市“邊角地”打造成體育“口袋公園”,不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更拓寬了市民的運動范圍。
社區推動+科技賦能 引領全民健身新風尚
走進海滄區山邊社區,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穿透薄霧,門球隊員已揮桿上陣;傍晚時分,健身步道上滿是人,一旁的廣場舞音樂節奏明快,老年人鍛煉健身的熱情不輸年輕人。這個老年人口占比超過兩成的社區,已將“康樂”二字寫入了生活日常。
早在2015年,山邊社區就啟動“康樂家園”創建工程,從健身路徑、門球場、柔力球場到棋牌室、老年健身輔導站,一步步織密老年人身邊的運動網絡。“老人們經常來活動一下筋骨,社區組織的活動一個接一個。”社區健身愛好者陳阿姨說,團隊日漸壯大,不少剛退休的老人還主動報名參加輔導員培訓,帶動鄰里一起動起來。
這樣的健身熱情,并非個例。記者從廈門市體育局獲悉,截至2024年底,廈門市共建成老年人康樂家園497個,康樂家園創建率達91.19%,高居全省第一。適兒化設施也在同步推進,全市已建設適兒體育場地650個、棋牌室651個、健身路徑超3100條,全面覆蓋“一老一小”健身人群的多樣化需求。
科技的力量,則讓這一份“全民健身”的參與感進一步升級。打開“廈門i健身”App,附近可預約的場地、課程、賽事報名信息一目了然。無論是上班族利用中午時間相約打一場羽毛球,還是中老年群體追蹤自己的運動數據、完成健康打卡,“一鍵預約、智能指導、精準服務”正在成為廈門人新的運動“打開方式”。“以前不知道去哪兒運動,現在動動手指就能安排得明明白白。”市民張楷表示,這個平臺不僅解決了“去哪練”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自己“堅持練”。
據悉,“廈門i健身”智慧平臺已拓展至20個功能模塊,涵蓋賽事管理、場地預訂、數據分析、運動打卡、線上指導等服務。截至目前,平臺注冊用戶已接近120萬,累計進場健身人數達1100萬人次。
資金機制精準發力 提升體育設施建設質效
如何讓各區對健身場所“愿建、會建、建得巧”,廈門在資金機制上做了“加法”,在全國率先改革體彩公益金分配機制,體彩公益金使用率逐年提高,如今六區使用率均達100%,資金投入場地設施建設的比例持續優化。
過去以銷售額為主的體彩公益金分配方式,如今被多維度綜合考核機制取代:場地設施建設情況、場地使用率、社會體育指導員配比等因素,統統納入資金分配的考量標準。“錢要花在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上。”杜新飛表示。
市體育局介紹,為加大群眾體育設施建設的力度,市紀委監委駐局紀檢監察組充分發揮“知、督、促”機制,從組織籌劃、推進落實到事后驗收全程參與,有力提升群眾身邊體育設施建設質量效益。
數據顯示,全市社區體育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達95.21%。從社區廣場到橋下空間,從老舊場地改造到智能設備上新,健身不再局限于專屬空間,而是普通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廈門日報記者 譚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