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經中央文化部批準,建立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梨園子弟重新聚到一起,開始了梨園戲的搶救、薪傳、研究、發展工作。翌年以整理上演的傳統名劇《陳三五娘》等參加華東戲曲匯演,一舉奪得劇本一等獎、優秀演出獎、導演獎、音樂獎、舞美獎、樂師獎,蘇烏水等四名演員獲一等演員獎,從此,這一瀕于滅絕的劇種以古樸優雅的姿態重現劇壇;1955年,該劇又獲中央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劇本獎;1957年,電影版《陳三五娘》問世,進一步擴大了這一劇目的影響力。從此,“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梨園戲以其古老典雅的風姿,蜚聲海內外,在中國戲曲界贏得了卓著聲譽,也引起國內及港臺地區文史界、戲曲界的廣泛關注。
“陳三五娘”是一個廣泛流傳于閩南文化圈的美麗傳說,始于歷史故事,后來演化為戲曲,戲曲故事又使民間傳說更富有傳奇色彩。膾炙人口的泉州梨園戲《陳三五娘》演出本,戲文增加了元宵賞燈、陳三磨鏡、夜奔泉州等情節,美麗的傳說不斷豐滿起來。
《陳三五娘》是“小梨園”流派的經典之作。這一流派形成于南宋時,當時許多皇室成員定居泉州,他們的府邸里大多有供私人娛樂的“家班”。南宋滅亡后,這些皇室的家班流落民間,便形成了梨園戲的一個流派。小梨園流派是梨園戲藝術水平最高雅的一個流派,風格典雅纏綿,表演細膩精致,保存了許多明朝初期的南戲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