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端午節(jié)美食文化的歷史,眾所周知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但閩南一帶卻傳說泉州的粽子是陸游在福州為官時流傳進來的。可見,這吃粽子都是在當時一定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
追溯端午節(jié)美食文化的歷史,眾所周知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但閩南一帶卻傳說泉州的粽子是陸游在福州為官時流傳進來的。可見,這吃粽子都是在當時一定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
而制作煎堆(用麥粉或米粉、地瓜粉以及其他配料調成糊狀,下油鍋煎成一片一片的圓形軟餅)則反映了閩南百姓懼怕久雨成災,期盼夏季農作物有個好收成的心理。因為農歷五月初,泉州一帶常常陰雨綿綿,難得放晴。民間傳說是遠古女媧補天時遺漏了一條縫所致,因此,時逢端午,泉州人家家戶戶都要煎堆,用以敬奉神靈,目的是為了堵住有裂縫的天。而端午節(jié)這一天,也往往是晴天,所以百姓更加堅信煎堆確有補天之效。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除了吃粽子,煎堆也是端午這一天必不可少的吃食。民謠“雨仔微微,舀油來煎堆”正是這種民俗的生動反映。
隨著年歲的流逝和人們觀念的更新,雖說一些特色端午美食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如,炒午時鹽,飲雄黃酒等。但是泉州的燒肉粽和煎堆仍然延續(xù)至今,不過,隨著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如今的肉粽和煎堆又有了新的定位,它已不僅僅限于一種端午的吃食,而是成為老百姓延續(xù)傳統(tǒng)、紀念端午的歷史符號。
端午節(jié)游閩南景點推薦廈門鼓浪嶼
日光巖
日光巖日光巖又名晃巖,為鼓浪嶼最高點,頂端海拔96米。山上巨石嵯峨,疊成洞壑。樹木蔥郁,亭臺掩映。拾級而登,先至蓮花庵,“一片瓦”巨石嵌空,形成殿堂,庵旁巨石鐫刻“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庵后有“鷺江龍窟”、“古避暑洞”諸勝,中間即鄭成功龍頭山寨和水操臺遺址,有蔡廷鍇、蔡元培贊鄭題詠。登臨絕頂,山海奇觀,風光無限,廈門、鼓浪嶼、大擔、二擔諸島盡收眼底。
菽莊花園
菽莊花園在日光巖南麓海濱。臺灣富商林爾嘉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攜眷內渡,寓居鼓浪嶼,1913年始建此園,以寄托對臺北板橋故園的懷念,并以其號“叔臧”諧音為園名。園主銅像,現屹立園中。全園借山藏海,巧為布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令人流連忘返。有壬秋閣、四十四橋、疊石、假山、談瀛軒、頑石山房諸景,為廈門名園之最。左側港仔后海濱浴場,沙清水凈,可容數千人游泳。附近有延平公園,為紀念鄭成功而建,其中有指凈泉,俗稱“國姓井”,相傳是鄭氏屯軍時開設的水井。
皓月園
皓月園位于鼓浪嶼東部的覆鼎巖海濱,占地3萬平方米,沿鷺江之濱鋪開,這是以海濱沙灘、巖石、綠樹、亭閣展布的庭園。始建于1985年,園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寢不寐,皓月透素幃"詩句取名"皓月園"。園內有長13.7米、高4.7米、耗銅18噸的一座鄭成功及其部將巨型銅雕像。這座巨型銅雕,除鄭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將陳澤、陳廣、陳永華、楊朝棟比真實體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馬都朝兩側延伸,圖幅寬廣,頗引人注目。園內更突出的是矗立在覆鼎巖上的鄭成功巨型花崗巖雕像,這個巨像于1985年8月27日落成,高15.7米,重1617噸,由23層625塊“泉州白”花崗巖精雕而成,十分威武。
古避暑洞
古避暑洞是個很有特色的山洞,兩旁石壁支起從天而降的花崗巖巨石,給人泰山壓頂之感,十分險峻。上面“古避暑洞”四個字是清末臺灣文人施士潔題寫的。石洞明亮干燥、通風清爽。穿過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撐起細細腰骨,把巖石當作涼臺,名叫“傘亭”可供游客遮陽避雨。旁邊的巖石頂,有一個仙人洗腳的石盆,長年累月盛著水,一旁還有仙人的腳印。其實,“仙人印”、“洗腳盆”都是海浪沖蝕而成的海蝕地貌,在遙遠的地質年代,這里還處于海浪的沖蝕下,后來由于地殼上升,于是這些海蝕地貌就出現在山頂上了。
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創(chuàng)辦的,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chuàng)辦的大學,也是我國唯一地處經濟特區(qū)的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
學校已與美、英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qū)的1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等8所高校簽訂了“全球八校聯盟”合作協議。在對臺交流方面,學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難以替代的人文優(yōu)勢,已成為臺灣研究的重鎮(zhèn)和兩岸學術交流的重要高校。
廈門日月谷
位于海峽西岸的廈門日月谷溫泉渡假村,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qū)、五星級旅游飯店。擁有堪稱溫泉精品的優(yōu)質稀有碳酸石鹽泉,是日月谷溫泉渡假村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有400多年前的歷史記載見證。整個度假村洋溢著東南亞異域風情;處處景觀別具巧思,數十種泉池風格獨特,是令人向往的休閑度假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