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洞穴珍珠
飽和方解石液滴在淺水池里形成洞穴珍珠。當液滴中二氧化碳釋放出來時,其中覆蓋少量雜質的方解石成分會沉淀在液滴底部。這些雜質可以是任何東西,沙子、骨骸或者其他形成洞穴的成分,比如筏子或鵝管(譯注:即鐘乳石發育過程中最初的造型,自洞頂向下生長,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呈空心細玻璃管狀)。方解石不斷地加厚,洞穴珍珠的直徑也就越大,可達到20厘米(8英寸)。即使最初的雜質是不規則形狀的,但洞穴珍珠通常會按照一定順序排列成球形,因為它可以最小的表面積為最多的沉積物提供地方。然而,這些洞穴珍珠也可以是橢圓形、圓柱形,甚至是立方體。
偶爾,為了形成洞穴珍珠,多余的方解石會在它們周圍形成杯子形狀或鳥巢形狀,水池的攪動可以拋光珍珠,使其變白有光澤。另外,攪動可以使洞穴珍珠不會附著在水池的底部,在它們足夠大之前,即使是攪動也不能將它們挪動,它們會緊緊附著在巖石底部。洞穴珍珠很普遍——毫不夸張地說,在大理石洞穴(Gruta de las Canicas),也就是接近墨西哥塔巴斯克(Tabasco)的洞窟,可以找到數以百計的洞穴珍珠。
3.石枝
像大多數的洞穴形成物一樣,石枝也是由方解石水溶液形成的。通常,它們開始是洞穴的頂部或巖壁上的鐘乳石或鵝管。水從小孔流出,沿著細縫流向尖端,方解石析出沉淀,并不斷向下生長。
然而,有些東西阻斷了水流,使其流向另一個方向,從而改變細流的方向,公然“反抗”地心引力創造新形態。這有可能是水中的雜質、原先毛細管堵塞、不規則的晶體形態,甚至是氣流引起的。結果是,從精致的花絲到鹿角形狀,再到優美的螺旋形,各種不同形態應有盡有。還有一種專門長在水里的石枝,看起來就像浮動的意大利面。它甚至還可以形成多個分枝,像是管道工的“金箍圈”。
在新墨西哥的龍舌蘭洞穴(Lechugilla Cave)中可以發現水下石枝。因為加利福尼亞州火山附近的黑峽谷洞穴(Black Chasm Cavern)中的石枝非常漂亮,所以,這個洞穴被指定為國家的自然地標。
2.冰洞
冰洞或溶洞基本上是由水形成的而不是由地質構造變動帶來的。流動的冰塊、冰柱、鐘乳石,如你所見,冰洞一點也不缺乏波瀾壯闊。冰洞有很多種形式,有時,冰川被挖空會形成冰洞。位于阿拉斯加州朱諾市(Juneau, Alaska)門登霍爾冰川下的門登霍爾冰洞(Mendenhall Ice Caves)就是這樣形成的。盡管這個冰川從1958年開始就一直在融化,目前已融掉3公里(2英里),但仍有19公里(12英里)長。
沿著山邊滑落的雪丘,堆積在山腳也會形成冰洞。雪丘堆積在山腳后,徑流的持續沖刷使其中空而成為冰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位于華盛頓(Washington)貝克山-斯諾夸爾米國家森林公園(Mount Baker-Snoqualmie National Forest)的四大冰洞(Big Four Ice Caves)。2015年7月,一位經過此處的徒步旅行者因為冰洞洞頂的坍塌而身亡。
另外,冬季的洞穴洞口或者位于冰川附近的洞穴洞口也能形成冰洞。澳大利亞埃斯瑞森韋爾特冰洞(Eisriesenwelt Ice Cave)最外層42公里(26英里)的冰就是年復一年的寒冬凍結形成的。春天,洞口附近的冰融化,冰水滲入仍然冰凍的冰層下,形成規模壯觀的冰塊,這些冰塊可以歷經整個夏天而不會融化。冰島斯卡夫塔費德(Skaftafell)的冰洞就是這么形成的。
1.巨亞硒酸鹽(Selenite)水晶洞
我們先前提到在墨西哥齊瓦瓦州(Chihuahua, Mexico)的奈卡(Naica)礦附近有一個巨大的亞硒酸鹽水晶洞。最令人驚嘆的是它的形成過程。一般的洞穴都很涼爽,但是奈卡礦卻坐落在熱浪滾滾的巖漿之上,這座水晶洞的溫度高達44攝氏度(112華氏度),濕度達100%。若想一睹這個自然奇觀,游客必須佩戴呼吸器,身穿縫制了冰袋的上衣進入洞穴,即使穿戴成這樣,在洞里最多也只能待20分鐘。人們在2000年發現了這座水晶洞。
數萬年間,富含硫酸鈣的水涌入這些洞穴。當溫度穩定在58攝氏度(136華氏度)時,水中的礦物質——特別是石膏——會轉化為亞硒酸鹽晶體。這個洞中的溫度千年不變,因此,亞硒酸鹽晶體的體積增長到前所未有的尺寸。據測量,最大的晶體長達11米(36英尺),直徑有4米(13英尺),55噸重。這些巨大的水晶質地柔軟,易劃傷。估計稍大一些的水晶形成時間至少已有60萬年。
加拿大現地下巨洞
加拿大現地下巨洞目前仍有許多謎團,兩名洞穴探險愛好者計劃明年再去探查一番,相信會帶來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