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怪石”中數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種類似于“牡丹花開”的球狀同心圓風化石蛋。石蛋內部和洋蔥相仿,都是一層一層的,剖面呈同心圓圈狀。
一旦雙腳被淤泥吸住,就會很難拔出,而與此同時身體卻很容易失去平衡摔倒——這時候,倘若再遇到潮汐返潮,后果將不堪設想。
光影造就的畫面美得不真實
如果打算去看海,估計沒有幾個人會將“福建”列入行程計劃之內,更不用說是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區的平潭島了。事實上,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海島不僅是我國第五大島、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港口之一,并且還是大陸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與臺灣新竹相距僅68海里(約126公里)。
從地理位置上看,平潭島左接福建海壇海峽,右臨臺灣海峽,四面環海,宛如鑲嵌在碧波上的一顆明珠。整座島嶼南北長29公里,東西寬19公里,共由126個島嶼和702個礁巖組成,素有“千礁島嶼”之稱。又因其主島形似一個漂浮在水面上的神壇,所以平潭島也被人們稱作“海壇島”。
罕見的海蝕地貌:
石蛋、石牡丹、石燭臺
雖說也有潔白柔軟的沙灘、蜿蜒曲折的美麗海岸線,但平潭島真正的精髓卻不在海,而在于大海與陸地交接處的那些巖石。
平潭島上的巖石千奇百怪,即使走遍世界也很難在別處看到。怪石靜臥海邊,有的如“海豚戲水”,跳躍騰空;有的又像“利鱷刺天”,銳不可當;更有“神龜登陸”,搖曳徐行……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在這類“象形石”中,最負盛名同時也最大氣磅礴的是“半洋石帆”和“海壇天神”。
各種怪石
半洋石帆(又稱“石牌洋”),位于平潭島蘇沃鎮看澳村西側500多米的海面上,遠遠望去是一個圓盤狀的大礁石,托著一高一低的兩塊碑形海蝕柱,猶如一艘揚起雙帆的大船正在乘風破浪地前進。其中東側的海蝕柱高達33米,西側的也有17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花崗巖風化海蝕柱。
在島嶼南面與半洋石帆相對應處,還有一塊平臥著的,形似彌勒佛像的巨型灰白色花崗巖。這個“石彌勒”光頭凸肚,雙臂平直,耳喉俱全,身長330米,胸寬150米,頭寬35米,頭高31米,體型足足是四川樂山大佛的4倍。
長年被海水沖蝕而成
除了上面這些大家伙,“平潭怪石”中數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種被稱作“牡丹花開”的球狀同心圓風化石蛋。石蛋內部和洋蔥相仿,都是一層一層的,剖面呈同心圓圈狀。有人曾經數過,這種石蛋分層最多的可達18圈之多,最少的也有三、五圈,而且每一圈之間的距離都非常勻稱。
置身平潭島,各種海蝕崖、海蝕洞、海蝕穴、海蝕平臺、海蝕階地等海蝕地貌星羅棋布,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大有陶淵明筆下的“洋洋平潭,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之感。而這種詩人眼中的人文勝景,在地質學家看來卻是一場來自巖石與大海間的持久抗衡:有專家指出,平潭島上的巖層主要是花崗巖,花崗巖看似堅硬,其中卻有很多節理縫隙,海水順著節理透入后不斷沖蝕剝蝕,最終把巖石雕琢成了千奇百怪的造型。
石頭厝:
水墨畫、油畫般的石頭房子
除了用作觀賞,在素有“光長石頭不長草”之稱的平潭島,石頭還具有極高的實用性。其中最主要的用處便是修房筑屋。
美麗的石頭房子
平潭島上多巖石,加上四面臨海,終年風大浪大,普通的建筑材料根本不耐“折騰”。于是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島上豐富的花崗巖作為建筑材料:他們先將石頭加工成大小不一的方形石塊砌成房屋主體,石屋的屋頂呈“人”字形,不留風雨檐;然后再用拱形瓦片鋪蓋,并在上面壓上數不清的巨石以防大風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