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北古村落家底豐厚但現狀堪憂
幾千年的風雨摧殘和戰爭破壞,河北古村落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相對不多,但由于河北地處京畿,是中原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交匯的沃土,歷朝歷代在燕趙大地留下的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勝數,據田野考察后初步認定,河北至今保存較好的古村落有280多個,并且留下來的都是全國罕見的文化瑰寶,像順平的王家大院、蔚縣的宋家莊、上蘇莊、暖泉鎮、井陘的舊城鎮、邢臺的英談村、永年的廣府古城、武安的伯延村等,都讓國內外的專家們驚嘆不已。
目前,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和現代科技文明的推廣,已經造成了很多農村文化的消失,包括河北在內,各地古村落的保護現狀都不樂觀。不僅是古村落,很多鄉村的拆遷重建,將依附在它之上的文化烙印徹底破壞,造成了一些地域文化的迅速消亡。這是一件非常值得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現象。
古村落調查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河北省正在進行的“傳統村落調查”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繼“井陘大梁江村”等57個村落列入國家傳統村落名錄后,又新發現和挖掘“沙河市綠水池村”等83個傳統村落。
在長達八個多月的時間內,不僅完成了已列入國家一、二批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39個傳統村落的立檔調查任務,還新發掘完成83個未列入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具有濃厚燕趙文化特色的傳統村落立檔調查任務,整理出文字資料500余萬字,拍攝圖片近20萬張,堪稱是填補了河北基礎文化建設空白的珍貴資料,為各級政府保護、利用、開發這一資源提供了科學翔實的資料和依據。這項工作目前仍在進行中,預計可達到160個左右。
破壞古村風貌最高罰三萬
《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辦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所在地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安排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的普查、規劃、保護等工作。通過修建、裝飾等毀損和改變保護的建筑物原風貌的,將由有關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或進行罰款。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以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內設置破壞或者影響風貌的廣告、標牌、招貼的,最高罰3萬元。
建立傳統村落保護資金投入獎補機制
“傳統村落大多為產權私有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缺少有效資金投入,加之維修成本高,村民缺乏保護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自然損毀嚴重。”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文化廳廳長張妹芝認為,各級政府在傳統村落保護中要探索建立資金投入的獎補機制。
張妹芝委員建議,建立財政資金專項補助機制,鼓勵支持村民對這些建筑按照文物保護原則和規劃設計要求進行保護維修。鼓勵有條件的傳統村落通過社會募捐、自籌、吸收投資、信貸等方式建立保護基金,可以采用“先修后補”或“事前墊資”等方式進行支付。基金對修繕好的文物和歷史建筑享有相應的收益權,所得收益主要用于修繕項目的再投入,但可按適當比例進行收益分配,以提高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參與基金認購的積極性。
河北古村落的未來將怎樣?
我省的古村落資源非常豐富,雖然不少原生態的古村落由于種種原因已經消亡或者遭受到了很大破壞,但是現在依然存在的活態的古村落文化還有很多,也非常令人震撼。我一直講,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河北古村落的保護將有著比較光明的未來,同時,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古村落管理者、研究者、開發者加入到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行列,共同為留住我們的文化根脈而努力。
相關
為何要保護傳統古村落
傳統古村落是我國農耕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復制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民協、中國攝協的文藝家和學者一年前在北京宣布,要為傳統古村落建檔,用標準化的手段記錄傳統村落,盤清家底。目前,有關部門已從200多萬個村落中認定了三批古村落。為此馮驥才說:“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讓居民望的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保住古村落就是保住了鄉愁。古村落不只是一種生活的需求,也是文化的需要,文化的價值。”所以他呼吁社會各界應參與和重視傳統古村落的保護,以免釀成無法挽回的歷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