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泉港區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關于鄉村振興工作部署,高效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村建設品質雙提升,深入開展鄉村建設“五個美麗”[美麗鄉村庭院、美麗鄉村微景觀、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美麗田園、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創建和重點領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峰尾鎮為試點,探索農村宅基地多戶聯建、連片改造的土地集約利用模式,以改革思維破解群眾“無地建房、無序建房、依賴建房”等問題,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目前,該鎮整理盤活土地100多畝,建成紅珊等小區5個,切實解決居住困難群眾930多戶。
圍繞“宅基地怎么來” 探索破解無地建房問題
一是推行土地整治。針對峰尾鎮三面環海,陸域面積12平方千米,總人口6.1萬人,地少人多、居住擁擠,古城街區保護與群眾建房矛盾、歷史遺留宅基地基礎糾紛等問題,探索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建立農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設管理工作協調機制,聯動鎮、村、包組三個層級,下沉精干力量至一線,結合房屋安全整治排查、農村人居環境大整治等活動,以村為單位,全面摸排宅基地規模、布局和利用情況,著力解決農村土地碎片化、土地利用率低等問題,共簽訂土地綜合整治目標責任書25份。
二是建立盤活機制。以人地矛盾最突出的誠峰村、誠平村作為切入點,在前期摸排的基礎上,按照“拆除危房用地、盤活閑置土地、騰出用地空間”思路,整理未經確權土地、農村邊角地等集體閑置土地,開展危房連片改造,對成片的危舊閑置房屋進行丈量確認,組織村集體與村民簽訂產權協議,將拆除危房65%的面積作為多戶聯建用地,累計清理老舊危房、閑置零碎土地130多畝。
三是創新多戶聯建。出臺《峰尾鎮農村宅基地多戶聯建實施方案》,按照“集中連片、統一規劃、多戶一宅”的構想,探索建立5戶聯建模式,主推“5+1”建設方案,每戶按照25~30㎡標準分配宅基地,5戶聯建1棟,每戶1層,每棟建設5層套房加1層儲藏間,每戶分得房屋1層、儲藏間一間,實現集約利用土地、盤活存量資源,解決宅基地緊張問題。
圍繞“房子怎么建” 探索破解無序建房問題
一是規劃“一張圖”。針對峰尾鎮鄉村規劃滯后、建房錯落無致等問題,在轄區整體發展規劃基礎上,統籌考慮峰尾古城和漁港經濟區開發建設,合理劃分古城保護區、限建區和改建區,促進農村建房由亂到治、由治到好的轉變。建立農村宅基地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對遺留問題、脫貧戶、復員轉退軍人等特殊對象施行一戶一策,共協調解決歷史遺留難題614件。
二是建設“五統一”。針對小區的水、電、路、網、氣等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設施不足等問題,出現“見新房不見新村”,引導符合條件的村民每5戶自愿組合,與村委會簽訂建房協議,嚴格按照“五個統一”建設房屋(即統一設計、統一層高、統一景觀、統一圖紙、統一管理)。由村集體統一集資建設住宅小區的供水、供電、排水、排污、道路、圍墻、綠化等公共設施。
三是監管“全鏈條”。嚴格加強對宅基地申請、審批、使用的全程監管,做到宅基地申請審查到場、批準后丈量批放到場、住宅建成后核查到場。同時,對未批先建、未批先用、騙取批準、非法審批、破壞耕地、超面積用地等行為嚴格查處,已強制拆除違建房屋168宗。
圍繞“誰來建房子” 探索破解依賴建房問題
一是建立“唱票”機制。針對群眾存在是否參與聯建、房子建成什么樣的觀望心態,通過充分堅持群眾主體地位,成立由村民代表、村兩委代表、村民理事代表等組成的工作專班,并安排鎮村建辦、農辦、國土所、執法中隊、核算中心等業務人員進駐,將聯建人選、戶型設計、施工隊伍、樓層分配等具體細節交由群眾民主投票決定,聯建資金賬目由群眾自主管理,實現群眾建房“三個自主”,派駐人員僅提供政策參考咨詢,群策群力,讓項目落地更有生命力。
二是探索群眾“共識”模式。針對宅基地多戶聯建群眾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滿意率不高等問題,組建由鎮職能部門業務骨干、村兩委干部和村民代表組成的聯建宣講隊,組織宣講隊隊長集中開展農村宅基地管理法律法規政策授課,各隊員定期開展“送政策進村”,常態化開展農村宅基地申請條件、面積標準、審批流程、樓層高度等政策宣傳,通過進村入戶、召開村民代表會議、群眾見面會等方式,累計解答群眾宅基地審批和建房問題1500人次,接受群眾申請180多份,開展農村宅基地違法責任等講座20多場次,發放相關內容讀本1000多冊。
三是創新配套“提升”機制。針對宅基地建房隨意、無序,以及新建房屋與周邊環境配套不協調等問題,探索政府主導、社會投資、群眾認領合作模式,將優化村莊環境、完善基礎配套協調推進擺在首要任務,重點實施農村污水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綠盈鄉村建設等行動,引導群眾自發清理閑置地塊,拆除違法建筑3000多平方米,將騰出土地作為公共道路、停車場、綠化帶等配套設施用地,見縫插針打造微景觀。目前,已籌資600多萬元,完成55公里以上污水管網建設,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