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街道,位于泉州中心市區東郊,依山面海,是泉州新崛起的行政文化中心和商務中心。轄區面積26.8平方公里,下轄15個社區,總人口約15萬人。2005年,泉州開始了東海組團的大規模市政設施建設。2011年,市委市政府駐地正式搬遷入駐東海,東海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取得長足進步。整個東海街道新樓盤林立,建筑更新了,環境變美了,但居民的意識卻沒有完全跟上現代化和城市化的腳步。那么問題來了,這里的移風易俗工作,要“移”什么“風”?“易”何種“俗”?
“我們移風易俗這項工作主要是破除原來農民向市民轉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的心理、行為和現象。”東海街道黨工委書記黃文耀說道。
黃文耀認為,要開展移風易俗工作,首先要摸清工作重點、難點,了解群眾真實意愿,得到群眾支持。在設立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后,他多次帶隊到群眾家中走訪。走訪中發現,東海街道有法石海絲文化和蟳埔民俗文化兩大非遺文化品牌,民俗底蘊濃厚,宮廟、祖祠遍布各個社區,民間民俗活動多。各種活動、婚喪嫁娶中,居民宴請互相攀比、大操大辦,許多人覺得勞心又勞力,苦不堪言,但又礙于面子,只能被裹挾著繼續這么辦下去。因此,街道要求各社區的“一約四會”重點對民俗活動、紅白喜事等的規模、拱門數量、宴請桌數、金額等進行細化和明確。
有了規矩,接下來就看如何執行。風成于上,俗化于下,黨風政風對民風有著直接而強大的影響力。在移風易俗工作中,要發揮好“關鍵少數”的作用。相關規定必須由領導干部、黨員、德高望重的老人等首先帶頭執行。比如在蟳埔社區,以往小孩出生后,滿月、周歲時要做“新契”,家家戶戶都得宴請。兩場活動辦下來,少說也要花十來萬元。去年以來,通過黨員干部帶動,老人協會動員,一年來有近百戶居民停辦“新契”。
“通過街道、社區廣泛入戶宣傳,召開座談會,老人會進行動員,基本達成一致后就開始改了。每年蟳埔社區做“新契”的對象超過100個,一戶家庭大概可以節省10來萬的資金。統計起來,一年就可以節省超過1000萬鋪張浪費的資金。”東海街道黨工委書記黃文耀說道。
移風易俗,最終要落腳到改善民生上。陋習除之,要以新風代之。街道以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契機,在各社區配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圖書室、電子閱覽室等,為群眾提供休閑娛樂的文化場所。結合“我們的節日”等主題活動,開展文體娛樂活動,將群眾由牌桌引向書桌,由酒桌引向球桌。平時的移風易俗宣傳工作不僅在社區、商圈等公共場所進行,還貫穿到日常的走訪、入戶中,做細做實。
“群眾的思想一定要做通,要把剛性約束的事情變成他自覺行動的行為,這樣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東海街道黨工委書記黃文耀說道。
下階段,東海街道將繼續加大移風易俗宣傳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切實讓文明之風吹遍東海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