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一直有著“簡、便、廉”的特色優勢。近年來,豐澤區不斷創新舉措,推進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在有效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泉州市作為全國中醫藥先進市區作出自己的特色貢獻以及相應的扶持措施。
日前,市民王女士特意來到華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在這里坐診的“了乙貼膏”傳承人曾醫生表示感謝:“用了貼膏后,我兒子多年的咳嗽癥狀好轉了。”王女士說道。
此前,王女士的兒子患有習慣性咳嗽,咳嗽聲音很大,“只要遇到寒風就容易咳嗽,連刷牙進點冷水也會咳。在一樓,都能聽到七樓的咳嗽聲音,孩子實在是難受。”王女士帶著兒子跑了多家醫院治療,嘗試了多種方法,但是效果一直都不明顯。
今年4月,在聽說“了乙貼膏”傳承人在華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進行義診展示,對治療咳嗽有療效。報著試試看的心理,王女士找到了“了乙貼膏”傳承人曾煥乙、曾國燊。
經過詳細地檢查、問診,曾醫生根據她兒子的癥狀,調配了一貼“了乙貼膏”。王女士高興的說:“貼藥三天后,孩子的咳嗽癥狀就有了明顯好轉”。
據介紹,“了乙膏貼”是一項有著160多年的中醫藥診療技藝,在泉州市區有著一定的影響,并流傳到港澳地區。2017年,“了乙膏貼”入選豐澤區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了乙膏貼”的診療技藝,是醫生在臨床診療中運用“有諸內,必形諸外”、“治外必本諸內”的中醫理論,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疾病所在部位,在辯證論治的基礎上,用純中草藥合成的外用膏貼貼于相應穴位上,使藥力直達病所。
為了將這項中醫非遺技藝傳承好、發展好、利用好,華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該非遺申報的保護單位,與“了乙膏貼”的第四代、第五代傳承人曾煥乙、曾國燊合作,在該院的中醫館推出“了乙膏貼”診療技藝的服務。
作為一項診療技藝,“了乙膏貼”需要傳承人以特殊的辨證手法,根據病人不同的年齡、體質、癥狀,配以相應的膏貼才有療效,即“一人、一癥、一膏貼”。為此,華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周六上午在該院三樓中醫館開展義診推廣,服務居民群眾。
華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副主任醫師陳少陽介紹:“對于‘了乙膏貼’的義診推廣活動,目前華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針對肺部感染、痛經、乳腺疾病三個病種。這段時間來,已經有50多例肺部感染患者,前來讓曾醫生診療,并使用‘了乙膏貼’,大多數患者的反映情況都很好。”同時,中心主任陳少陽和中醫館主任醫師肖輝鵬作為該項非物質遺產傳承技藝的指導老師,對該藥膏的使用進行臨床指導,幫助社區居民更好地了解“了乙膏貼”這項中醫非遺技藝。
傳承人曾國燊(曾申)介紹:“ ‘了乙膏貼’現有診療技藝(包括技法、處方等)30多種/類,最大特點是純中草藥合成的外用膏貼,每粒膏貼中約含20-30%的鮮草藥成分,主要是針對五臟六腑之內科疾病。以用于治療肺部感染的膏貼為例,其癥狀包括咳嗽、哮喘,及因肺部感染引發的某些綜合癥狀,如水腫等,每貼膏貼包含30多味中草藥,經對癥配方、選藥、粉碎、滅菌、攪拌、炮制、成藥、包裝等工序完成制作。患者需依醫囑貼于對應穴位,才能發揮最好的功效。如果貼者有什么不適應或認為有不妥的,可以立即去除膏貼,或者更換其他辨證膏貼,沒有副作用,便捷又安全。”
另外,從9月份開始,華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了乙膏貼”門診將開始推廣“痛經”診療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