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泉州市各小學、幼兒園開學,上學的孩子們除了背書包外,許多人手中還拎著一個花燈,這些各式各樣的花燈就是學生的寒假實踐作業(yè)。
近日,有很多市民致電熱線熱議這份特別的寒假作業(yè),有家長覺得制作花燈是和孩子之間美好的互動,更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的家長則覺得太麻煩,因為很多花燈都是父母直接代勞制作,給父母增添負擔。這些花燈被發(fā)上了朋友圈、微博,引發(fā)家長的集體熱議。
陳女士一家人和孩子一起制作的花燈 (陳女士 供圖)
家長反映 作業(yè)超出幼兒能力 拼的是家長的手藝
家有一女的陳女士說,第一次制作花燈作業(yè)時,考慮到孩子還比較小,不懂得制作,她就叫上全家人一起動手。但在制作的過程中,她始終抱著一定要讓孩子也參與其中的心態(tài),讓女兒幫忙剪紙。如今陳女士的小孩已經(jīng)讀小學四年級,她們也做了四年的花燈,但“第一年做花燈覺得有意思,可從第二年開始就覺得很累”。
吳女士的兒子今年才讀幼兒園小班,學校要求制作紅包花燈,可是兒子還太小,只能由家長全部代勞。她說:“這完全是學校在給我們家長布置作業(yè)嘛。對于幼兒園的小朋友,花燈作業(yè)是不是太難了?”
在采訪中,對于手工制作花燈,不少家長認為方式不錯,但要注重提倡節(jié)儉,并尊重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劉女士的女兒上二年級,去年,孩子用漂亮的包裝盒,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個花燈,不僅貼了貝殼、沾上紙剪的流蘇,還特地從玩具上拆下一盞燈掛在盒子里,頗有創(chuàng)意。可今年孩子卻強烈要求上網(wǎng)買現(xiàn)成的花燈再制作,原因是她的包裝盒花燈不如買的花燈漂亮而受到冷遇,被掛在角落里。劉女士覺得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積極性要維護,這樣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還有很多家長致電96339反映,制作花燈的作業(yè)超出幼兒的能力,反而給孩子跟家長增加負擔。
記者調(diào)查 或網(wǎng)購或家長代勞 學生參與度比較低
今年的花燈,是否是孩子自己制作的?記者隨機采訪了8個家長,有3個幼兒園家長,5個小學生家長。幼兒園孩子的花燈都是家長制作的,而小學生的花燈大部分也是家長代勞。有些家長不會制作,則請教專業(yè)人士,或者直接在網(wǎng)上購買。
市民張女士女兒每年的花燈作業(yè)幾乎都是她一個人完成。今年學校會評選出優(yōu)秀的手工花燈進行展示。為了制作狗年元素花燈,她專門請教當美術(shù)老師的表姐,還網(wǎng)上購買了材料。肖女士則考慮到自己的手工差,直接給女兒報了個培訓班,培訓班提供制作花燈的材料,現(xiàn)場教學。
在調(diào)查中,一些家長認為,因為很多花燈都是由家長制作,這讓孩子有一種不勞而獲的感覺。手工好的家長制作出的花燈能讓孩子拿第一,而手工差的家長,孩子只能失望了,所以這是個“拼家長”的活。
張女士認為,不需要讓每個學生都制作花燈,可以進行班級分組,五六個學生一組,大家集思廣益,做出有特色的花燈,這樣既讓學生有參與感,也不至于造成材料浪費。
部門回復 花燈傳承民俗文化 重在參與切莫攀比
泉州市教育局初幼教科林科長說,讓學生制作花燈是對閩南民俗文化的一種傳承。這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元宵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氛圍,以制作花燈為載體,把民俗文化傳承下來。雖然學校布置的花燈制作作業(yè),很多都有家長幫忙,但這無形中也帶動了家長與孩子的親子互動,加強家校之間的互動。
林科長說,教育部門并沒有關(guān)于制作花燈作業(yè)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學校自己的安排。她認為花燈作業(yè)可以進行展示,但評比性不應太強。有些家長不理解,想制作出漂亮且復雜的花燈,其實也是家長的一種攀比心理。家長應該根據(jù)小孩的動手能力,選擇所制作花燈的難易程度,盡量讓孩子參與其中。她表示,接下來,教育部門會跟學校溝通如何更好地做好這項工作。(記者 柯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