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21日訊(閩南網記者 柯嘉進 通訊員 陳志鴻 文/圖)受臺風“韋帕”外圍環流影響,漳州普降大雨,部分區縣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市氣象局發布“暴雨預警Ⅱ級”,云霄、薌城、平和、龍海等多地發布暴雨紅色預警,通信設施面臨嚴峻考驗。漳州移動聞“汛”而動,迅速啟動應急保障預案,集結98支保障隊伍、244名搶修人員,調撥211臺油機、130部搶修車輛、66公里光纜及11個應急光交箱等物資,全力以赴投入防汛通信保障,確保網絡暢通無阻。
聞汛出擊,多點發力筑牢通信“安全堤壩”
受強降雨影響,部分通信設施遭到損壞。漳州移動網絡保障力量第一時間奔赴一線,他們克服道路積水、交通受阻等困難,爭分奪秒開展通信搶修。在薌城,優先保障匯聚站點供電,已完成15處故障點搶修,網絡運行平穩。在云霄,完成14個低洼機房沙袋加固,對42公里光纜線路全面巡檢,啟用5臺應急通信寶和1臺衛星設備,7處故障已全部修復。在龍海,結合歷史經驗,針對性落實低洼站點巡查加固、油機油料前置、過橋光纜清理及重要專線保障。在詔安,面對暴雨橙色預警及山洪地質災害風險,緊急對低洼、高山機房進行防澇布置和油機前置,巡查加固黨政軍基站,整改隱患,加固跨河光纜。在長泰,重點開展機房安全核查、排水疏通、應急物資部署、油機測試及易受災鄉鎮桿路加固。
此外,漳州移動還組織開展局樓、超級基站、高山低洼機房防水進行巡檢,針對南靖和溪、奎洋、華安高車等鄉鎮提前做好前置油機與安排人員就近駐點,在華安仙都、龍海隆教、龍海港尾、長泰林墩、長泰坂里等5個歷史容易受災鄉鎮前置FEMTO基站,全方位筑牢通信防線。
科技賦能,“漳小寶”5分鐘組網極速戰汛
科技創新是保障的核心力量。入汛以來,漳州移動自主研發的模塊化履帶式應急通信平臺(“漳小寶”)可隨時投入應急保障。這款創新設備采用模塊化設計,以履帶平臺為核心,集成了應急基站、長續航電池和無線網橋,具備極強的地形適應性,可快速部署至山地、沼澤等復雜區域。其突出優勢在于5分鐘內即可開通4G/5G多模網絡,通信恢復效率較傳統方案大幅提升83%,真正實現了“快速到達、高速傳輸、即時組網”三位一體的能力。“漳小寶”為搶險救災和突發事件處置提供了全天候、多場景的強力通信支撐,成為福建省應急通信領域技術創新的標桿成果。
智慧協同,數智平臺助力防汛“一盤棋”
漳州移動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助力地方防汛指揮調度科學化、智能化。為市應急管理局打造的“應急指揮綜合調度平臺”,正發揮著防汛“智慧中樞”的關鍵作用。該平臺構建了省、市、縣三級聯動調度體系,在災情預警、指揮調度、應急救災等核心環節提供有力支撐,助力市防汛指揮部高效開展汛情研判和任務派發,協調各方形成救災合力。各區縣防汛指揮中心通過視頻接入平臺,確保省市能實時掌握汛情,實現坐鎮指揮、統一部署,顯著提升了三級防汛指揮調度效率。此外,漳州移動聯合龍海區水利局打造的水庫大壩數據無線傳輸與安全監測平臺,依托5G、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實現了對龍海區5個鄉鎮13座小型水庫的智能化管理。在水庫大壩關鍵部位部署高精度滲壓、位移、滲流量等傳感器,數據采集精度達99.9%。通過前端傳感器設備與物聯網IOT結合,實現降水量、水庫水位、大壩滲流量、壓力等數據、圖像或視頻的自動采集報送、分析研判、預警發布,管理人員可第一時間掌握水庫運行狀況,為防洪度汛和民生安全筑起堅實的科技防線。
據了解,目前,漳州移動各項防汛通信保障工作仍在有序進行中。公司將持續密切關注雨情汛情變化,嚴陣以待,確保通信網絡平穩運行,為漳州防汛救災工作提供最堅實的通信保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