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视频一区_久久不射2019中文字幕_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天堂va蜜桃一区二区三区漫画版

注冊
閩南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新聞 > 正文

2017諾貝爾醫學獎獲獎者預測 華裔科學家張遠及丈夫成熱門人選

來源:上觀新聞 2017-10-02 14:42 http://www.413629.com/

  北京時間今天(2日)17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揭曉。

  不久前,美籍華裔科學家張遠和丈夫帕特里克·摩爾,兩位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教授,由于一起發現了卡波濟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摘取了2017年科瑞唯安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引文桂冠獎”。這一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獎項自2002年首度頒布以來,已有43位該獎項得主榮膺諾貝爾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美國3名科學家分享獎項

      三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科學家資料簡介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 獲獎理由揭曉

 2017年諾貝爾開獎周:2017諾貝爾獎各獎項開獎時間表安排

  “在科學史上,目前總共發現了大概7個導致人類腫瘤的病毒,他們夫婦就占了2個。”上觀新聞 圖

  卡波濟氏肉瘤病毒究竟是什么?這一發現有何科學意義?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了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教授。

  

2015年摩爾教授來華訪問時和藍柯研究員、梁小珍研究員合影。采訪對象提供

一般不像典型的惡性腫瘤發展那么快

  “80年代初,人們一度以為卡波濟氏肉瘤是由艾滋病毒引起的。”藍柯說。其實早在1872年,一位匈牙利的醫生莫瑞茲·卡波濟,就曾經描述過這一肉瘤疾病的癥狀,其后這種疾病就以他的姓氏命名。這位醫生發現,在地中海沿岸國家的一些老年人皮膚上,出現過這種顏色很深的肉瘤,主要是在手、上臂和小腿等肢體末端。這種疾病在當時很罕見,其病情發展得很緩慢,并不像一些典型的惡性腫瘤發展那么快。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出現以后,人們發現,這種肉瘤在艾滋病人身上是高發的。而在這些病人身上,肉瘤的發展也比較快速,常常能導致艾滋病病人死亡。當時甚至有人認為這一肉瘤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

  直到1994年,張遠和丈夫帕特里克·摩爾,從這一肉瘤當中鑒定到了新的核酸序列,發現是一種新的皰疹病毒DNA序列,從而為卡波濟氏肉瘤的病因驗明正身,明確了這種病毒和艾滋病毒是不一樣的,并稱之為卡波濟肉瘤相關的皰疹病毒(KSHV),后來也稱為人類皰疹病毒8型。

  這一病毒的感染途徑,主要是性傳播和密切的生活接觸等。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一般情況下單獨由它引發的腫瘤的惡性程度遠不如常見的一些癌癥,很多病人都能夠正常地生活。科學家發現,這一腫瘤在免疫力低下的艾滋病人當中進展卻非常迅速,這是由于KSHV和HIV共同感染引起的典型表征。

  自從針對艾滋病病人的雞尾酒療法出現后,不僅可以重建艾滋病人的免疫系統功能,間接地對于艾滋病人并發的卡波濟氏肉瘤的治療也有比較好的效果。當然,這一療法也因人而異,有的病人肉瘤并沒有消退,但有的病人病情得到了控制,甚至有個別病人的肉瘤就此消失。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已有0條評論
熱門評論:
頻道推薦
  • 聯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黨委委員、高級副總裁
  • 中央財政擬支持這20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 兩部門部署全面打造現代化用電營商環境
  •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泉州石獅:海上潑水節 再續兩岸情(視頻)
    泉州石獅:海上潑水節 再續兩岸情(視頻)
    泉州南安舉辦世界龍舟大賽(視頻)
    泉州南安舉辦世界龍舟大賽(視頻)
    專題推薦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

    新征程,再出發——聚焦2021年全國兩會
    2020福建高考招錄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以下哪一種傳統非遺有“東方歌劇”的美譽 漳州:土地“減肥” 鄉村更美 6月4日今天最新油價查詢 2025年92、95號 連江經濟開發區華電儲運碼頭:迎峰度夏電 李強會見河野洋平率領的日本國際貿易促進 王毅會見美國新任駐華大使龐德偉 2025年河北高考安排及各科考試時間公布 屏山時評 | 鄉村文化建設貴在“內聚外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