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5日,是“學雷鋒”為人民服務日,“滿意在三明”活動正式啟動,進而迅速在三明大地鋪開。隨后,這項活動漸漸成為三明的一種常態,并持續至今,已有30年。它為三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三明人民創造一個開明、清明、文明的社會生態環境,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而今,三明市已榮獲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有人發問:“滿意在三明”活動,還有必要再持續開展下去嗎?“當然要持續下去,這是毫無疑義的。”3月24日,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制委員會委員、僑臺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朱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在他看來,“滿意在三明”活動的本質,體現為“為民”的理念;而“為民”是每一個共產黨人應有的情懷,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
起緣:群眾對優質服務的期待
1973年,18歲的朱清來到三明。之后,他在三明學習、工作和生活了整整20年,一直到1993年,才調往福州工作。在上世紀80年代,朱清曾擔任三明市文明委主任,見證和參與了三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工作,對“滿意在三明”活動的起緣極為熟悉。
“改革開放以來,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中宣部和團中央來調研,把三明的做法形象地提煉為‘創三優’和‘兩學’,就是創優質服務、優良秩序、優美環境和學雷鋒、學先進。”朱清說,1984年,中央在三明舉行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總結推廣三明建設“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精神文明、環境優美、生活方便”的新型文明城市的經驗,號召“全國學三明”。
然而,三明市自身也得加快發展,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以適應優化發展軟硬環境的需要。在這一背景下,“滿意在三明”活動便應運而生,得到了三明市委的高度重視和加強指導,也得到了三明干部群眾的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福建省委還對此給予了肯定和推廣。
那么,“滿意在三明”活動的具體“導火線”又是什么呢?
1987年初,時任三明團市委書記的朱清,帶領團市委的一批干部到列東百貨大樓文化用品柜臺,體驗文明經營服務工作。列東百貨大樓位于三明市“三優”示范街的中心地段,其文化用品柜臺的營業班組,又是當時團市委命名的“青年文明示范崗”,以優質服務著稱。“我當時與營業員一起站柜臺,接待顧客,并聽取營業員和顧客對服務工作的意見。”朱清說,有顧客認為,如果百貨大樓的所有柜臺都像文明崗這樣,服務熱情又貼心,那就太好了;營業員們希望,他們的熱心服務能得到顧客的尊重,同時自己也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別人的優質服務。
在這次體驗活動中,朱清發現,大家都希望優質服務能從示范崗擴大到社會各行業,能形成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氛圍。這讓他看到了文明創建工作中的薄弱點和工作作風的不實之處,更體會到了“群眾需要什么、向往什么”。后來,團市委集中各方意見,進行專門討論,統一了思想,計劃開展一項讓全市各行業共同參與的為民服務主題活動。而這項活動,就是“滿意在三明”。
命名:要讓社會各界都能認同
“事實上,當初還是費了不少勁,才將‘滿意在三明’確定為這項活動的主題。”朱清回憶說,那時,大家對如何給這個主題活動命名,才能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各抒己見,后來經過多次討論,有人提出了一個建議,將活動主題命名為“滿意在三明”。
大家解讀含義,對照民意,感到很貼切。接著,又就“滿意在三明”活動的開展,怎樣與職業道德建設、社會公德建設進行有機融合,展開了研討。“這個問題,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朱清說,因為在過去,抓“兩德”建設,往往局限在某些行業或社會的某個側面,很難形成綜合效應,大有“一部分人做,一部分人看”的現象,成效不大,也難以持續。
而將“兩德”建設融入到“滿意在三明”活動中,首先可以使全社會“兩德”建設有一個共同的抓手。“我們可以發動各行業工作者,在自己崗位上塑造‘滿意’形象。”朱清說,抓滿意,人們易于理解,適應社會道德水平的多層次性,既可解決現實問題,又可作為長期的努力方向,永不會過時。
其次,可以使“兩德”建設系統化、具體化和群眾化。各社會階層、各行業甚至在各個地域范疇,都可以有針對性地圍繞“滿意”目標,制定自己工作的具體指標和措施,從而得到工作服務對象的認可。這樣,就可以使絕大多數人都參與到“滿意在三明”的活動中來。
另外,還可以通過與“兩德”建設的結合,密切崗位與社會的關系,推動行業風氣和社會風氣的共同改善。
經深入分析和反復論證后,大家認為開展“滿意在三明”活動,完全符合三明文明創建活動的發展實際。于是,團市委向市文明委送了報告。市文明委是市委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的協調辦事機構,對“滿意在三明”活動的含義和方案,非常重視,認為這與市委對深化三明精神文明建設的聚焦點和工作思路高度契合,當即決定以市文明委和團市委聯合發起的形式,向全市各行業部門和各縣市區進行部署,一下子把這項活動推到了各級黨政組織和社會各界。
由此,“滿意在三明”活動便在三明社會各行業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在活動中,黨委統籌組織,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發揮出了突擊隊“打頭陣”的作用。
活動:以“為民”作為出發點
那時,市委還決定“滿意在三明”活動,要以“為民”為出發點。隨后,市區各單位學雷鋒服務隊,集體上街開展各種便民服務,拉開了“滿意在三明”活動的序幕。
1987年3月5日,學雷鋒為民服務日這天,在梅列、三元兩區的主街道上,分布著上百支以黨、團員為骨干的便民服務隊。他們一邊為群眾辦實事,提供各種民生所需的服務項目;一邊發放在全市開展“滿意在三明”活動的宣傳卡。
市、區兩級的主要領導及市直各部門單位的負責人都深入到服務現場,給服務隊鼓勁,并向群眾做宣傳。“滿意在三明”活動,就這樣既大張旗鼓又扎扎實實地全面鋪開。
朱清說:“之后的活動,更是日益深入。”“滿意在飯店”“滿意在郵電”“滿意在車站”“滿意在稅務”“滿意在社區”等各具特色的“滿意”活動,紛紛開展起來。那些與群眾日常生活聯系最密切且多數群眾不滿意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由于活動延伸到了社區,也給社區文明共建注入了新的內涵,把家庭美德建設也納入了進來,深受群眾歡迎。
當時,許多的“滿意”措施,都很實在,也很有特色。
三明市第一醫院開展了“讓每一位病人滿意”的活動。全院醫務與行政人員輪流為病人義務導診。這既方便了病人就診,也為醫政管理收集了反饋信息。同時,還把社會服務與崗位服務融為了一體,明顯地改善了醫患關系,提高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此外,三明市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辦公室”等服務機構,辦理“藍本”戶籍,發給特殊“三證”,籌建“新客家”新村,興辦“新客家”食堂、小學和幼兒園等,為待在三明的外地人員,提供了“滿意”的經商、務工環境。這一舉措,還曾受到了國務院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考察組的高度贊揚。
朱清說:“‘滿意在三明’活動,正是突出體現了‘為民’的理念,所以才持續至今30年,仍然影響不衰、充滿活力。”在他看來,開展“滿意在三明”活動,是三明“抓精神文明建設、促物質文明建設”的有效舉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明的交通條件還比較差,但由于“滿意在三明”的良好聲譽,不少外地的經貿活動,甚至是全國性的經貿活動,都常放在三明舉行。這給三明帶來了很多的信息和商機,也推動了三明經濟的發展。
未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30年來,三明開展‘滿意在三明’活動,堅持不懈地抓精神文明建設,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朱清說,特別是近幾年,“滿意在三明”活動的內涵進一步豐富,成效進一步凸顯,并經過“為文明點贊,為三明點贊”活動的推動,成為更加靚麗的文明城市品牌,持續煥發出璀璨的光芒。
作為曾經“滿意在三明”活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朱清認為,這項活動開展至今,已大大超出了當初組織者的預期。30年的實踐積累充分表明:精神文明建設和創建文明城市,要始終以群眾的利益需求為出發點,要始終充分發揮群眾主體地位的作用,要始終尊重和支持群眾的首創之舉,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和務實有效,要始終與改革開放互推共進,要始終堅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要始終堅持共建共享,要始終把群眾滿意度作為檢驗成效的最高標準。
“歸根結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要始終圍繞和體現‘以人民為中心’。”朱清動情地說,“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的滿意才是‘滿意在三明’的生命力。”
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制定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2015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時強調,“抓精神文明建設要辦實事、講實效,緊緊圍繞促進人民福祉來進行”。朱清認為,單從這個意義來說,以“滿意在三明”活動為特征的三明精神文明建設,就應該持續深入地進行下去;而要讓“滿意在三明”活動,能夠與時俱進地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物質創造、精神培育和文化發展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著想、造福。
在采訪接近尾聲時,朱清說:“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相當廣泛,但“為民”理念是其核心。曾擔任過福建省委書記的項南同志,在肯定和推廣三明精神文明建設經驗時,概括出了三句話,其中第一句話是‘三明三明,為了人民’,而這句話就應該是‘滿意在三明’活動永恒不變的方向!”(記者 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