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三明市近日印發“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闡述政府對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戰略意圖和工作重點,明確教育發展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進一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十三五”教育發展總體目標
到2017年,全面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入園率達97%;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鞏固率超過98%;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5%;基本建立起與三明產業體系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終身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學習型社會;創建“教育強縣”順利推進,人力資源開發水平明顯提高,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7年;各項發展指標基本達到國家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展指數要求。
到2020年,學前三年適齡幼兒入園率達98%以上,全面解決“入園難”問題;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鞏固率穩定在98%以上;全面實施高中階段免費教育,毛入學率超過97%;實現特殊教育向學前和高中階段“兩頭延伸”,三類殘疾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7%以上;“教育強縣”占縣(市、區)的比例達50%以上,國家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占縣(市、區)的比例達50%以上,基本滿足學習型社會多樣化的受教育需求,20-59歲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2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4年;各項發展指標全面超過國家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展指數要求。
經過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努力,高質量普及15年基本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構建具有三明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推進高校重點學科建設,打造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推進教育公平包容發展,讓每個孩子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高質量普及15年基本教育
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優化幼兒園布局結構,將幼兒園建設納入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規劃,引導各地根據人口生育政策調整、新型城鎮化推進等情況,科學預測學前教育供求情況,以縣(市、區)為單位,按照城鎮服務人口1萬人、農村服務人口3000~6000人設置1所幼兒園的原則,優化幼兒園總體布局規劃,逐步做到“廣覆蓋、保基本”。
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實施第二、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建設公辦幼兒園80所,政府購買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服務試點100所,使全市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65%,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85%。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縣域均衡發展水平,進一步完善中小學布局規劃,構建與常住人口規模相適應的中小學布局。積極創建“教育強縣”,12個縣(市、區)完成新一輪教育“兩項督導”評估任務。完善教師“縣管校聘”體制,推進校長、教師校際交流常態化。組織開展“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建設與評估活動,2020年70%的縣(市、區)義務教育學校基本達到管理標準化要求。
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深入實施農村中小學生“幸福成長工程”,提高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化水平。到2020年,農村寄宿制學校都有合格的學生宿舍、食堂、廁所、澡堂。
全面提高義務教育教學質量。完善各學段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從2017年秋季入學的初中新生開始實行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
推動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鞏固提高普通高中發展水平,優化普通高中布局,適度擴大普通高中辦學規模。到2020年,達標高中在校生比例超過90%。實現普通高中免費教育。
著力推進優質高中建設,實施優質高中建設工程,在教師崗位設置、經費補助、招生入學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支持清流一中、建寧一中、將樂一中、明溪一中、寧化六中、尤溪七中、大田五中加快省一級達標高中建設,指導三明一中、三明二中、三明九中、寧化一中、尤溪一中開展省級改革創新示范性高中建設。到2020年,省一級達標高中達15所,其中省改革創新示范高中達5所左右,若干所高中進入全省一流行列,省一級達標高中和改革創新示范性高中在校生比例達45%左右。
打造“學徒制”現代職業教育
優化職業教育布局結構。統籌發展各層次職業教育,到2020年,全市建成6所左右示范性現代中職學校,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建成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三明學院爭創國家、省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全市中職教育在校生達3.6~4.5萬人左右、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校生達1.4萬人左右、本科層次以上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模進一步擴大,建成1個省級、10個市級示范性公共實訓基地,全市職業院校實訓基地骨干專業覆蓋率達到80%以上。
推動三明學院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鼓勵三明學院明確辦學定位,服務行業、區域經濟發展,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形成與三明市產業發展高度契合、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專業體系。到2020年,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模不少于70%。
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系統化培養水平。完善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建立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統一的招生平臺,實現普職同時招生、平等對待、規模大致相當。建立中職學校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推動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互相轉學、互認學分。改革高職考試招生辦法,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試行單獨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試等招生辦法,逐步建立基于中職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注冊入學制度。開展應用型本科高校招收中職畢業生試點,擴大應用型本科高校招收高職畢業生和高職院校招收中職畢業生比例,2020年分別達到15%和30%。
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推動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融通”改革試點,加快實現學歷證書考試和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標準對接,逐步實現兩考合一。中職畢業生年度就業率保持在97%以上,高職院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保持在75%以上,雙證書獲得率分別保持在98%、88%以上。
促進教育包容發展與機會公平
提升特殊教育發展水平。進一步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建立健全殘疾兒童篩查安置網絡,實行“一人一案”,讓每位殘疾兒童都能接受合適教育。實施殘疾兒童少年學前至高中階段15年免費教育。促進普特融合,抓好自閉癥教學試點,支持三明職業技術學院招收殘疾考生。提升特殊教育辦學水平,實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到今年底,全市特殊教育學校基本達到標準化要求。到2020年,人口規模較大的鄉鎮(街道)均建設2所隨班就讀基地校,配備資源教室和無障礙設施。
實施教育精準扶貧攻堅。提升扶貧開發重點縣基本教育發展水平,支持扶貧開發重點縣實行普通高中免費教育。實施重點縣薄弱高中改造計劃,支持高中達標建設,到2017年,每個縣至少建成1所一級達標高中。
促進入學機會公平。依法實施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按常住人口合理確定小學服務范圍,初中學校通過單校劃片對口直升或多校劃片隨機派位等組織入學。改革完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辦法,2020年全面實行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中考中招制度,省一級達標高中(含縣一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初中學校的比例不低于50%。
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公平就學升學。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對符合條件的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通過自主報名結合隨機派位、積分制等方式入學,確保隨遷子女就讀公辦學校(含政府購買民辦學校義務教育服務)的比例達99%左右。實行高中階段學校向隨遷子女開放和同等招生政策。實施“異地高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