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全國人民在開展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活動之際,2015年三明市委市政府蘇區辦實事項目檢查驗收組一行,先后到明溪、清流、寧化、建寧、泰寧、沙縣、將樂等7個蘇區縣,對項目落實情況,逐個進行認真檢查驗收。2015年辦實事項目共10個,總投資637萬元,涉及10個鄉鎮10個老區村,受益戶數2023戶、9580多人。
據了解,從2003年起,三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每年都深入蘇區調研,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等方面,著力為最偏遠、最貧困的蘇區村,解決最急、最盼、最難的民生問題(簡稱蘇區辦實事項目)。三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心系蘇區,把蘇區辦實事項目建設與精準扶貧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先后幫助群眾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和問題,密切了黨群關系,老百姓從內心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在紅土地上鑄起了一座座永恒的豐碑。截至2014年,三明市委、市政府蘇區調研為民辦實事,已先后連續進行了13年共14次(其中2003年2次),共調研老區村147個,扶持項目292個,其中,飲水、水利項目123個,通路、橋涵等交通項目107個,其它民生項目62個,總投資9187.7萬元(其中,市財政補助2682萬元),涉及67個鄉鎮、143個老區村,受益農戶約52300戶、23.5萬人。
2012年,《中國老區建設》雜志在第10期刊載了三明市委、市政府蘇區調研辦實事項目落實情況的長篇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該雜志在本期封面上,以《三明三明市委市政府連續十年扶持百余蘇區村》為題,作為導讀頭條刊發,起到特別顯著的宣傳效應。
精心選點,做好項目管理工作
把蘇區辦實事項目當作優質示范工程來做,這是項目建設的最高要求。為此,所有項目都是圍繞國家政策投資走向,在抓好老區扶建項目的儲備時,重點篩選老區鄉村交通、水利、農業、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充分考慮與政府相關資源的整合、配套問題,堅持量入為出、量力而行為前提,按照“有需要、有條件、有決心、有效益”的原則,在前期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認真慎重遴選蘇區辦實事項目。同時,做好項目管理,嚴把質量關,做到早開工,限時完成,盡早產生良好效益。
坪埔畬族村是寧化縣治平畬族鄉的一個偏遠村。村里的下嶺塘小橋位于案湖村口,是坪埔至案湖通組公路的“咽喉”。小橋去年被“5·19”洪災沖毀,使小組200多村民外出道路中斷,出行需要繞道10多公里,生產生活資料無法運輸,被列入去年蘇區辦實事項目。在建設該項目時,按山嶺重丘四級公路橋梁標準設計建設,為單孔水泥橋梁。村民連新耀稱贊此橋是連心橋。他說,以前的老橋只能過拖拉機和摩托車,現在的新橋能過30噸的大車了,他100畝竹山的毛竹,用10車就可以載完。村黨支部書記雷榮慶說:“這座橋為我們全村人打開了通往外界的‘山門’。”
精準對接,助力老區脫貧攻堅
做好蘇區調研辦實事項目,是我們做好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三明市委、市政府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和全國革命老區開發建設座談會精神,加強統籌協調,加大工作力度,確保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不掉隊。
建寧縣蘆田村松林小組共有60余戶260人,其中精準扶貧戶6戶,家庭經濟來源均依靠果山種植黃花梨收入。蘆田小學至松林小組道路是他們去果山的必經之路,由于路不好走,梨商不愿到村里收購梨子,村民只好自己拉著梨到鎮上賣,嚴重制約當地村民脫貧步伐。蘇區調研將這段2500米的通組道路硬化納入辦實事項目,顯著改善了村民的交通出行,降低農資和農產品的運輸成本,助力老區脫貧攻堅。今年,蘆田村的黃花梨年銷量已突破75萬公斤,創歷史新高,銷售額增加近20萬元,年人均增收300元。村民許麗華說:“路還沒修之前,每斤梨少賣2角多錢。路修好后,梨商爭先恐后到村里收購梨子,每斤梨增收3角多錢。”
精細施工,提升新村綜合治理水平
隨著蘇區各地新村建設的蓬勃興起,三明市委、市政府蘇區辦實事項目,也從過去單一功能的工程建設,向美麗鄉村建設轉變,受到蘇區老百姓的歡迎和好評。
明溪縣夏陽鄉新坊村土嶺小組環境整治項目,是與當地新農村建設一起考慮建設的。這個工程項目分兩部分:排污溝工程和路燈安裝工程。今年8月全面完工。村書記盧土根說,現在村莊公路沿線兩側排水溝工程已施工完畢,質量均達到合格;路燈亮化工程已安裝調試合格成功使用,近百家農戶、416人口受益,群眾對此十分滿意。村民廖求娣說:“以前,晚上黑不溜秋的。現在路燈都照到家里了,感覺亮堂多了。”
過去,泰寧縣開善鄉儒坊村位于鄉境之內,老街歷經30多年風雨侵蝕和排水不暢,常常造成街道洪水、淤泥四溢,臭氣熏天……成為全縣最破爛不堪的集鎮主街道。蘇區辦實事項目在定下這個點后,就把調整后集鎮舊街改造方案的核心內容定為“在舊街的基礎上適當拓寬取直,增加道路兩邊人行道,改善鄉鎮面貌”,從而提高了群眾的生活質量,保證了村民安全交通出行。
精良效益,讓老區人民群眾稱心滿意
始終確保調研辦實事項目順利實施,以實事辦實,好事辦好;以較少的資金,建設最優質的示范項目,發揮其最大效益;以解決蘇區百姓“最急、最盼、最難”的事,讓老百姓滿意。這是蘇區辦實事項目建設的重要原則。這些年,辦實事項目都是按照這個原則實施的。
建寧縣均口鎮官常村是建寧、明溪、泰寧3縣的交界地,街上組水毀護岸被洪水沖毀多年,涉及到街上大橋的安全,特別是一遇雨季,河水就漫入村民住宅。蘇區辦實事項目結合官常村實際情況,設計呈梯形狀的護岸和修復街上橋橋基,這樣有效地具備了防洪、泄洪和美化村居等功能。記者在現場看到村民劉金秀正在與鄰居一起鋪整行道路。她說:“現在住在村里就有點城里人的味道了。”
田坪村位于清流縣里田鄉西北部,村里的飲水工程是90年代初建設的,一直未翻修,過濾池無法起到凈水功能,一到下雨天泥水流入水源,導致全村無法正常飲用。此項目總投資約41萬元,新建攔水壩2座、三元式一體化凈水設備1套、維修蓄水池1座、開挖主管網溝及鋪設主管1.5公里。許多村民反映說,原先不但沒有干凈的飲用水,而且有時連渾濁水都很小。現在建設了辦實事項目后,除了有潔凈的自來水外,水的壓力還可以壓到村民家里的3樓。大家稱贊三明市委市政府為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大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