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登上本屆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擂臺,陜西女娃陳更,憑借“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書卷氣息,以及樂觀自信、穩重果敢的氣場,成為許多觀眾眼中的“學霸女神”。每一場她的精彩發揮,都能引發觀眾在微博上的熱議和刷屏點贊。微博:@Cyan_后繪素事
陳更!
陳更
很難想象,文學功底深厚、總愛以一身溫婉民國學生裝出場的陳更,還是個“理工科達人”——她如今的正式身份,是北京大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專業的博士生。昨日,在與記者的對話中,這個24歲的年輕女孩,顯出同齡人少有的成熟與淡然。她說,自己的理想,只是做一個學問人,“不慕繁華,依子空谷”。
給自己臺上表現打七分
從“女學生”到“詩詞大神”,是不少熱愛《中國詩詞大會》的觀眾對陳更印象的轉變。陳更第一次登臺就一鳴驚人,開場白顯出對中國詩詞頗有深度的理解,“中國詩詞講究四素:氣象、體面、血脈、韻度,即氣象渾厚、體面宏達、血脈貫通、韻度飄逸。”
而在后面多期節目的攻擂中,不論是哪種形式的考題,陳更都應對自如,不但從容地說出答案,而且對所答詩詞均有自身的理解。此外,她搶答時的果敢,連主持人董卿都不由贊嘆,“我很佩服你的這種冒險精神,這讓我看出了你身上有種男子氣概。”
臺下的陳更,說參加詩詞大會,之于自己是“很幸運、很美好的事”。至于自己的表現,她笑著說,“我對自己挺滿意”,想了想,又補充了一句,“打個7分吧”。
雖然和來自全國的詩詞高手同臺過招,陳更參加《中國詩詞大會》卻從沒有想過輸贏,“能夠在學術研究之余參加喜愛的詩詞類節目,能夠體驗與現場的諸多詩詞大家交流,就足以讓我享受全程。”
“工科女”和“女詩人”并不矛盾
事實上,陳更參加《中國詩詞大會》前,已在詩詞圈小有名氣——此前,她陸續參加過《中華好詩詞》《成語英雄》《最愛是中華》《最愛中國字》等多個國學節目,并取得不錯成績。《中華好詩詞》的特邀嘉賓趙忠祥,對陳更有很高評價。
在眾人眼中,作為中國最高學府的“工科女”,又能對文史類的唐詩宋詞有如此造詣,本身就很神奇。
但在陳更眼中,這并不矛盾——不論是詩詞還是力學研究,陳更都將其學習過程總結為“格物致知”,即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她拒絕別人給自己戴上“學霸女神”的帽子,“學霸是那種天賦特別好、一點即通的人,但我不是聰明孩子,我屬于從小就特別喜歡下死功的那種,特平凡。”
正如參加各種比賽是為了給自己更多壓力去學習所愛,陳更從不放過身邊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比如站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她不僅是選手、是學生,更注意觀察主持人董卿的一言一行,“我高中的時候曾是學校播音站副站長,也參加過朗誦比賽,而這次我就從董卿老師身上得到有關臺風、主持風格的很多啟發,這些對我是很有幫助的。”
“愛書”貫穿她的成長
陳更尊敬老師,每次請教問題后,都會向老師鞠一躬;她也很有愛心,經常自己買貓糧去喂北大校園里的流浪貓;閑暇時間,為校籃球隊的比賽加油助威,也是被她分享在朋友圈里的生活。
在很多家長眼中,陳更就是傳說中那種讓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陳更告訴記者,自己的成長,也許受家庭影響很大,“我的家人都是性情憨厚淳樸的人,他們對我言傳身教,讓我成為現在這樣。”
此外,從小就愛看書的她也認為,書籍對自己而言,是一路成長最重要的伙伴。“一個人的價值觀是逐漸形成的,我覺得一個人看過什么書,會影響他的一生。以及他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什么才是他心中有意義的生活。”
和正為追星和潮流尖叫、為畢業、考研、求職迷茫的同齡人相比,陳更有對自己未來很清晰的規劃,“我希望自己肚子里有墨水,能創造價值,或者別人能從與我的交流中有所獲得,我希望成為做學問的人。”
研習詩詞要融會貫通
雖然有人說,古詩詞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離如今的孩子越來越遠,但陳更不這么認為,“我曾經在網上看到有人問‘童年讀詩詞有什么好處?’有一位網友的回答我很喜歡——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詩詞,都已經攜帶作者創作時那一刻的情深,在我們此后漫長的一生中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陳更認為,孩子們學習說話總得有個媒介,那不如讀詩,“詩詞不僅有文字的美,還有生活和哲學、傳統和道德,讀詩長大的孩子,當他們看到美景時,會說‘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只會說‘我噻!’,他的思想和表達一定會不一樣。”
熱愛詩詞的陳更,也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記憶和閱讀詩詞的方式,“碰到喜歡的詩詞,把所有能搜集來的注釋、賞析統統看一遍,了解題材、歷史背景、詩人心情等一切相關因素,借此開拓大腦內的記憶空間。每三個月,還要溫故而知新。”
陳更認為,中國文化講究含蓄,融會貫通、以小見大。因此對古詩詞不能死記硬背,要注重理解和思考。“還要多溫故——看到場景就及時聯想,或者平日在聊天和寫作中引用,都是極有好處的。”
記者 孫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