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破城”如今已成采石場
“破城”不在,只剩路牌。(網友供圖)
日前,微博網友@泉州蔡文良發文詢問:“泉州市區東海街道有個地方叫‘破城’,就在森林公園往后渚方向的后亭社區,請問這地方有什么典故?”博友們聽聞后興奮不已,紛紛提供“破城”之名由來的各種可能。
昨日,記者多方走訪了解得知,網友@泉州蔡文良所上傳的寫有“破城”公交站牌圖片的所在位置,是位于東海街道后亭社區的“大園頭”,“破城”實屬東海街道北星社區。至于其名字由來,疑與一堵已倒塌的城墻有關。
“破城”之名從何來?
@神馬都系浮云:我覺得應與鷓鴣口銃臺有關。鷓鴣口銃臺亦稱鷓鴣口城臺,位于晉江入海口突出部分,今豐澤區東海街道■埔鷓鴣山。鷓鴣《閩書》稱“圣姑”,清·道光《晉江縣志》記載:“鷓鴣口銃臺在三十六都臨海鄉,明·天啟七年(1627年)知府王猷建。周二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史繼偕為記。”鷓鴣口銃臺的創建,見證了鷓鴣口在明末泉州海防史上重要的戰略地位。鷓鴣口銃臺在歷次戰役中破損嚴重,所以后人稱此處為“破城”。個人見解,有待考證。
此外,由于■埔有座鷓鴣山,“■埔阿姨”也有人稱為“鷓鴣姨”。但是知道鷓鴣口銃臺的人并不多,需要考證下“破城”這個地名的位置是否與鷓鴣口銃臺的舊址相吻合。而且我查了下資料,古代似乎沒有“破城”這個叫法。
@肖世木:這會不會是1948年6月28日,中共閩中地下組織為了拯救入獄的地下黨重要負責人和骨干人員,經過縝密的計劃、部署而組織發動的“破獄泉州城”的地址?
@我是東海人,從小就知道那里叫做破城,也許和舊時殘破的運水溝渠有關。
@吳越1978:當年鄭成功圍攻泉州城,駐軍在今森林公園桃花山,在有幾個村落留有遺跡,不曉得是否與此有關,有待考證。
@林勁榕Gino:好像是這附近以前有明代的抗倭工事,后殘存下來的遺址。
@江小寶就是一吃貨:可能這以前有古城墻和城樓吧,后來荒廢了。
“破城”出自載客人之口
昨日,豐澤區東海街道后亭社區工作人員陳傳承稱,寫有“破城”站點的那塊公交站牌所在地屬于后亭社區,原來叫“大園頭”,之所以后來被喚作“破城”,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地一些用自行車載客的人有關。“當時‘大園頭’后面那座山上有一個‘破城’,在北星社區坪上村內。那些用自行車載客的人就在大園頭的位置等客人,因不知那里的真實地名,大家就用‘破城’代之,叫久了,那地方就成了‘破城’。”
陳傳承介紹,真正的“破城”,應該是在東海街道北星社區。“我聽老人家說,那山上過去有一個城門,有一米多厚,五六十米長,據說是明末時為了抗擊倭寇建的,早些年還留有一小段城門,后來都被破壞了。”
記者走訪:“破城”不在只剩虛名
記者從北星社區了解到,“破城”所在地確屬北星社區管理,但其名字由來不甚了然。“老人說由于那里曾經有一座城墻,后來城墻破了,就成了‘破城’,并一直叫到現在。”
今年已近70歲的北星社區退休教師清池告訴記者,他童年時曾見過那堵“破了的城墻”,墻很厚,但中間裂了一道縫,人可以從此進出。“我還從那里走過,至于為什么建城墻,我就不清楚了。”老先生認為,“破城”之名似由此而來。
昨日,記者來到人們所說的北星社區“破城”,沒有城墻,也沒有青草殘垣,只有一家采石場,塵土漫天飛揚。
□早報記者顏雅婷 王柏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