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師設計的旋轉車庫,一個人就可讓小車輕松調頭。
如果你到過76歲的老人黃世春家里,一定會被各種有意思的物件深深吸引,推開他家大門,天井里的一個龐然大物先聲奪人——這是他設計的倒車器;走到客廳旁邊的小工作坊,各種漂亮的磚雕琳瑯滿目;客廳的一側墻上,被放大的照片占滿……你若坐下來和他品茗,就會知道,什么叫做活到老,學到老:從部隊走向文化館,從文化館進入博物館,從攝影到從事古建筑設計,現在,黃世春還著手做起了磚雕。
“倒車器” 緣于家里的院子不夠大
七八年前,黃世春想買車,可家里的院子不大,汽車進出倒車不方便,怎么辦?他就自己動手設計了一個省力又省錢的“移動車庫”——倒車器。
“其實倒車器的原理很簡單,依轎車尺寸,找一塊足夠受力的鋼板,底面正中做一個大軸承,四個角裝四個小軸承和方向輪就成了”,黃世春說,擔心愛車風吹日曬雨淋,他又給倒車器加上了頂棚,頂棚有導水管通向地下排水系統,倒車器又發揮了車庫的作用。
只手推著一輛小轎車移動自如——這并非大力士才能做的事兒,記者嘗試了一番倒車器。拔起固定倒車器用的插銷,隨手扶著倒車器周圍的鐵桿,輕輕一推,上噸重量的汽車動起來了!自己設計,找朋友加工,掐指一算,這個“移動車庫”,造價不過三四千元。
多重身份 記者、攝影、考古專家集一身
當年,高中畢業的黃世春到部隊參軍,寫得一手好字的他,專事文字工作,部隊里的相機沒人會用,他關起門來一陣搗鼓,就成了攝影記者。在北京軍事博物館里,現在還展出有他當年拍攝的照片。
從軍十幾年后,上世紀60年代末,轉業回到晉江的黃世春,一開始在醫藥公司工作,很快被調往文化館工作,進而參與籌建晉江一博物館。
“為了勝任考古工作,我用了2年時間,邊工作邊到廈門大學進修相關專業”,黃世春記不得,為了這一份份看似完全不搭界的工作,他付出了多少節假日,每天超負荷工作幾小時……
考古 裝剩菜的廢物缸也可能是文物
上世紀70年代初,接手博物館工作后,黃世春立刻愛上了考古,“走街串巷地進行文物普查,經常有意外收獲”。建館之初,移交到他手上的文物是400多件,幾年后,博物館的文物已有4000多件。有一回,他們幾個人在五里橋附近的旅社吃飯,黃世春發現,店員收拾桌子時,用來裝剩菜的廢物缸很不一般,清洗之后,廢物缸露出了真面目——明代青花瓷。“我跟老板說,拿一個更大更好的缸子跟他換,對方于是答應了”,很多民間文物,就是這么被考古工作者發現,并得到妥善保存的。
1979年,草庵出土一塊寫有“明教會”字樣的黑釉碗,黃世春等人幾經查找,終于通過磁灶一宋代窯址的殘片,證實了黑釉碗的年代。
設計 帶著古建筑圖紙走出中國
考古讓黃世春和古建筑設計結緣,他成了古建筑工程隊的一員。盡管現在已經退休了,但“江湖”上,關于黃世春那出神入化的手工繪圖的傳說,依舊十分傳奇。這不,上門請黃世春設計、繪制古建筑圖紙的人仍然不少,年過古稀的他,走出國門,把自己繪制的圖紙,留在了異鄉華人華僑的心里。
2008年,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華人街上,一座中國城牌門落成,鋼混結構的城牌門古色古香,很有中國古代建筑特色,而黃世春,就是這個城牌門的設計者。飛到阿根廷督戰工程的黃世春很自豪,“白天,我就在工地上轉,拿著相機拍下一個個難忘的瞬間,很多當地人看到城牌門,都對我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