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福建省重點建設項目建陽建平大道的建設者正在加班加點鋪設路面。該路長四千九百多米、寬四十五米,總投資一億八千萬元,計劃年底竣工投入使用。該路建成后將成為建陽區連接武夷新區的主干道之一。 夜幕降臨。建陽區崇陽北路新修的木棧道上,人流如織。
武夷新區
“看斑斕夜色,觀萬家燈火,賞一江溪水,沐拂面春風,美哉!快哉!”住在童游片區的退休干部老方是木棧道上健身行走的常客,他一邊疾步快走,一邊笑著對記者說。
全長2.2公里的崇陽北路是建陽東城區連接武夷新區的一條交通干道。為更好地對接新區路網,去年,建陽區實施該路段的改造工程,對原有道路進行路面拓寬和景觀升級。工程總投資4000多萬元,項目內容包括機動車道拓寬和瀝青鋪設,新建景觀棧道,水電、通訊管網下地及道路綠化等。
這是建陽區與武夷新區同城發展的民生工程之一。
干群同心 減少阻力
武夷新區的三大組團,除興田組團之外,童游與將口組團都隸屬建陽區。特別是童游組團的南林核心區,是南平行政區劃調整后的市政府所在地。
那么,武夷新區的“空降”,對建陽區意味著什么?
“武夷新區開發建設,給建陽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城市地位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各類資源要素的整合集聚,必將使縣域經濟更加繁榮,群眾的就業機會會增加,百姓的資產會增值,市民會享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公共福利。”區委書記袁仁旺在各種場合,反復宣講這個淺顯而又深刻的道理。
建設武夷新區,就是建設自己的家園。建陽區上下達成共識,并把“立足全省找位置,融入新區謀發展”作為全區工作的“雙翼”。
通過同城化戰略合作這個平臺,建陽區與武夷新區建立起了領導層經常性互訪溝通、關聯部門和毗鄰鄉鎮互動協調的合作機制,促進工作對接、項目對接、資源對接、政策對接,實現信息共享、市場共享、人才共享,推動區域加快融合。
去年,在原有近200名征遷干部的基礎上,建陽區又抽調了21名優秀干部充實到新區征遷一線,創新創優工作方式,合力突破征地拆遷中的重點難點,有效解決了征遷工作“兩層面、兩張皮”的問題。2013年8月份實施征遷包干制度以來,已征地10289畝,拆遷36萬平方米。
與此同時,按照“先安后遷”原則,武夷新區投資約10億元建設60萬平方米商住一體的統建安置房,用于被征遷群眾的安置,還準備將回撥給被征遷群眾的留置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收益,確保被征遷群眾居有其屋、商有其業、財有其源,加快被征地群眾從村民向市民的轉變。
規劃同向 添加助力
同城化,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形成輻射力、擴散力與競爭力越來越強的板塊經濟,從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減少資源消耗,開拓共同市場,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規劃一張網,發展一盤棋。
秉承這個理念,武夷新區與建陽區跳出行政區劃的“圍城”,按照科學布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建、互利雙贏的原則和“綠色發展、共建共享”的發展目標,共同編制城市空間和產業的區域發展規劃,倡導建筑風貌的協調統一,加快道路、交通、給水、排水、燃氣、垃圾處理等一體化基礎設施規劃,完善土地、能源、電力、產業等要素規劃,以及文化、教育、衛生、科技等社會公共設施規劃的編制,推進公共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快推進縣城經濟向中心城市經濟轉型。
記者在武夷新區云谷小區看到,投資約2.5億元的城區4所學校17棟建筑已全部封頂;武夷總醫院、歌劇院、博物館、體育中心等社會事業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工作有序推進。這項公建項目的規劃與建設,為新興中心城市的社會發展夯實了基礎。
南平交通運輸局武夷新區分局局長張家平告訴記者,為確保今年6月份武夷新區(將口)交通運輸組織與合福高鐵武夷山東站開通運行有效銜接,已制定了《建陽—武夷新區—武夷山同城化公交專線規劃》方案,計劃在武夷新區開設公交線路和設立城市出租車運營服務。同時附加油、加氣、充電等服務網點布局和快遞貨運站點布局等。建陽—武夷山(同城化)公交專線規劃則包括建陽區、武夷新區、武夷山市、武夷山市度假區等區域的公交同城化。
建設同步 凝聚合力
濱江東路道路改造、建平大道建設順利推進、西區生態城至高鐵武夷山東站輕軌、浦南高速公路西移等項目前期工作有序開展,考亭大橋、七賢橋投入使用,五福橋建設加快推進。改造和新建城市道路7.9公里、燃氣管網11.3公里,新增公共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城市供水能力2萬噸、停車位320個……提起2014年的城市綜合建設項目,建陽區區長楊新強如數家珍。
近些年,建陽區堅持“北接(新區)西拓(西區)”城市發展戰略,持續推進舊城改造,全力推進一個完整社區、一條民俗文化街、一個4A級旅游景區、一個主題文化公園、一個城市商貿綜合體、一個專業產業園等“六個一”工程。去年,建陽城建重點工程開工66個,完成投資35.6億元,完成年度投資任務的113%。
與建陽區相呼應,武夷新區的項目建設也一路高歌:南林核心區初步形成“四橫五縱”城市骨干路網,建成南林大橋、南林大道、緯三路等骨干路網,初步形成濱江東、西路等重要景觀帶,水之廊、水之廳、水之門景觀工程基本成型;高鐵通車在即,武夷山東站站西大橋、站前廣場市政工程(一期)已完工投入使用,旅游集散中心、客運樞紐主體工程已封頂并進入裝修……
記者了解到,今年,武夷新區將加快與武夷山、建陽的北接南聯,重點推進三大亮點工程項目建設。快速通道、軌道交通、崇陽溪旅游景觀、馬拉松賽道、武夷山森林生態博物院等項目都是重頭戲。
楊新強表示,為了把建陽老城區與武夷新區緊緊聯系在一起,今年建陽還將啟動城市建設項目75項,計劃投資35.7億元,完成人民公園、潭山大道、景龍路、四聯大廈、麻陽溪綠水景觀步道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臥龍灣第二通道、螃蜞路至西區生態城涵洞及道路拓寬、水西橋改造、城區公交始末站等項目開工建設。
產業同鏈 激發活力
產業是城市的支撐,城市引領產業的發展,有好的產業才能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只有建設好的城市才能吸引好的產業前來發展。
武夷新區提出了產城互動、以城促產、以產興城、產城融合的理念,按照“北旅南城”的產業布局,以創建省級高新工業園區為契機,已引進符合產業定位和環保要求的大項目、好項目98個,累計總投資361億元。通過不斷引導產業集聚,構建和延伸產業鏈,逐步形成產業對城市發展的支撐。
根據新區的城市框架和產業布局,近年來,建陽區突出抓龍頭鑄鏈條,支持龍頭企業通過戰略重組、資產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快速擴張,將一個企業做成一個園區,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推動優勢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形成“策劃一批、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在建一批、投產一批”的滾動發展態勢,策劃生成重大項目90項,新引進2000萬元以上項目89項,新增5億元以上的重大投資項目16項。
武夷新區與建陽區堅持依托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瞄準產業鏈核心環節和缺失項目,有針對性地引導同類企業、上下游企業和配套企業入駐,形成龍頭引領、鏈條延伸、集群共進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在持續培育之下,旅游養生、生物醫藥、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項目已初具效應。
同沐武夷風,共飲一溪水。武夷新區與建陽區為構建戰略同向、資源同用、產業同構、市場同享、城市同建、文化同塑的一體化格局,攜手并肩,奮楫前行。(林志明 王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