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峰橋:全國單拱跨度最長的貫木拱廊橋。
從廊橋望向窗外的下黨村。
修舊如舊的古街。
吃不飽穿不暖,還跳廣場舞?在早年深山溝里的下黨鄉,對于老百姓而言,廣場舞這項“城里人”的娛樂活動是不敢想象的。
1月14日下午,連日陰雨的壽寧悄悄放晴。一路蜿蜒盤山的“小高速”路上,青山綠水不斷映入眼簾。記者琢磨著,這樣一個遠離鬧市的“世外桃源”,沒有任何工業基礎,要依靠什么來打破貧困?
壽寧自古就流傳著“地無三尺平,路無三尺寬;出門要爬嶺,開門就見山”的民諺。位于閩浙交界、深山溝里的下黨鄉,是壽寧縣最邊遠的山鄉之一,上世紀80年代,曾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點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鎮”。當地群眾群眾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生活及其艱苦,夢想著走出大山、擺脫貧困。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冒著酷暑徒步跋涉2小時多到下黨現場辦公,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來形容此次下黨之行。在此后的在閩工作期間,他還兩次到下黨協調解決當地的建設發展難題。
要致富先修路。
壽寧縣委、縣政府按照當年習近平同志當年的指示精神,先朝交通疑難雜癥“開刀”,全力破解交通瓶頸:開通了總長12.5公里的進鄉公路,加快硬化出縣、出省等公路水泥路面,打通隧道等等,實現鎮鎮有干線。
他們還建起了中、小型電站,中、小學教學樓,衛生院及村級議事場所、基層所站服務場所等;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電網、電視信號、手機信號全覆蓋。群眾就醫、就學、居住、出行條件大為改善,廣電,寬帶,手機等現代科技產品進村入戶,逐步縮小了與城市的鴻溝。(記者 包書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