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法隊伍的能力素質能否配得上新時期下社會形勢要求,決定了法治邊防建設的基石是否穩固。今年以來,寧德三沙邊防派出所依托自身支隊首批執法實踐基地的優勢,以嚴謹負責、細心入微的理念,扎實開展執法培訓工作,實現了學員從崗位新人到一線骨干的轉變,達到“人才孵化、提升戰力”的目的。
對于新學員來說,沒有系統接觸過派出所日常執法辦案業務、缺乏實踐能力,是擺在他們面前最大阻礙。為此,該所組建了一支執法經驗豐富的教員隊伍,每名教員指定一名學員進行“捆綁式”全程幫扶指導,將授課模式拆解、細化,避免出現學員跟從無指向性、教員教學無針對性的情況。“通過小班教學與個體授課并舉,師傅教得更專心、徒弟學得也更細心了。”該所法制監督員黃昌建如是說。
與此同時,該所堅持將規范執法的理念貫穿于執法培訓教學當中,務求學員入耳入心。從最初的接處警到現場處理,從進入辦案區后的人身采集到制作詢(訊)問筆錄,該所教員都會嚴把每一關,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在第一時間內發現并糾正學員的誤區和不規范之處,在源頭上樹立客觀公正、遵章守矩的意識。
最初,這種錙銖必較、近乎嚴苛的“風格”為許多學員所無法理解,一些學員甚至因為受到了教員嚴厲的指責而感到委屈。但對于該所教員來說,這恰恰是一種特殊的“關愛”。“執法者本身的法律素養,決定了其裁決結果是否具有公信力,只有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在陽光下運行權力,才能為群眾所認可。”該所民警陳書平這樣解釋。
“喂,是三沙邊防所嗎?隴頭高速路口處發生一起車禍,你們趕緊過來處理一下!”“好的,我們馬上就來。”日前,在一次模擬警情處置中,學員小蔡接到“群眾”打來了報警電話。剛掛上電話,小蔡就急著通知備勤民警,結果被一旁的教員崔進滿馬上叫停:“事故現場基本情況、是否有人傷亡你都未問清楚,我們如何選擇出警警力……”一通點評下來,小蔡被問得面紅耳赤。
靠等警情來實踐、靠等案件來學習,顯然無法快速檢驗學員的學習成果。為此,該所執法實踐基地創新推出“自加警情、自增案情”教學方式,針對轄區常見的交通、盜竊、斗毆、吸毒等幾類警情,分別設置不同的情境條件,組織學員開展模擬警情處置,培養學員臨場應急能力。同時,該所還將實操對抗演練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由教員擔任嫌疑人、學員擔任辦案民警。一方面是經驗老到的民警在“逃避審查”,另一方面是學員在不斷“盤查追問”。“審查”結束后,教員會將學員制作的詢問筆錄及法律文書進行評分剖析,指出當中的錯誤疏漏,并指導學員改進完善,讓學員在每一次的嘗試中摸索規律、總結經驗,以達到“實戰出真知、錘煉促成長”的效果。
閉門造車,則永無新意,問道八方,則活水不絕。執法實踐基地作為一個載體,其教學活動并非只局限于固定的區域和機制,而應該是依托平臺,將學員的知識面抬升到更高的層面,最大限度地延伸學習觸角。為此,該所在立足執法實踐基地教學授課的基礎上,與轄區法院、檢察院、行政派出所、漁政等執法部門建立定期互訪機制,通過組織培訓學員實地走訪參觀、聽取講解、研討交流,讓學員拓寬視野的同時,也有助于吸收好的做法,改進自身教學模式,達到一舉兩得的成效。
有外引必有內聯,該所在“走出去”的同時,還在“引進來”策略上下足了功夫,定期邀請市、縣公安局專業民警及法律專家來所進行授課講解,向基層官兵示范新版執法平臺和警械裝備的操作使用、講解新的法律條文、指導開展執法辦案工作,以更專業的眼光、更嚴謹的態度,規范官兵的執法素養,糾正工作中的慣性思維,解決官兵在辦理案件中遇到的難題,筑牢官兵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真正做到“取經問道、為我所用”,不斷向專業全面的執法標準看齊。
執筆苦練出名作、匠心獨運筑瓊宇,打好新人的能力基礎、規范學員的言行素養,是該所執法實踐基地建成之初所立下的“規矩”。而該所也將秉承“授技育人、正身立形”的宗旨,為每一名踏上工作崗位的學員上好法治邊防的“第一課”。
(楊新春 章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