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奢侈消費該如何面對?
國人心里好像有一種即崇尚勤儉節約又好面子的矛盾,在國家大力提倡節約型社會的今天,民間奢華的消費激情好像并沒有太多的改變。作為面子消費的主要載體“禮品”,就承載著“禮越重對方的面子越大”的特殊意義。幾年前,南京的螃蟹市場之所以會出現一兩千元錢一盒的過度包裝的“禮品蟹”,正是月餅奢華包裝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重拳打壓下的無奈轉移,據說千元一斤的豪華大米、萬元一斤的茶葉也悄然上市……凡此種種,說明在目前的國情下,能滿足國人心理效用的奢華品有著極大的需求市場,一個個的行政打壓如同“按下葫蘆浮起瓢”一樣是行不通的下下策,不能成為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那么怎樣才能既滿足需求,又不奢華浪費,行政作為應該如何面對奢侈需求?
一 靠稅收調節。世界奢侈品協會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1月,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為86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25%,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預計明年將增至120億美元。不久前法國精品企業聯盟“科貝爾委員會”在對世界奢侈品消費格局的預測中說,2010年前后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為什么報告所描繪的中國奢侈品消費的市場前景,與中國政府當前大力倡導的建設節約型社會顯得不甚和諧。因為某些政府部門的決策本身就是游弋和矛盾的,究竟是“發展經濟,拉動內需”重要還是“制止鋪張,倡導節約”重要?前者帶來現實環境下可觀的經濟成績也就是政績,而后者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問題,孰輕孰重看似很難擺平。其實向奢侈品征收重稅是很好的均衡方法。千萬不能把行政決策寄托在簡單的針對某個產品下達一道禁止過度包裝的紙上“禁令”,因為事實已經證明,當月餅已漸漸喪失了貴重禮品的價值,這種巨大的消費需求能量毫無質疑地必然向螃蟹乃至于其它沒有“禁區”的任何商品釋放。對奢侈品征稅,既可以創造需求,滿足需求,又可以兼顧社會公平,同時和倡導節儉不構成沖突。
二 靠行為垂范。其實很多炫耀性消費的奢華之風正是自上而下吹起來的——君不見,由于某某長官的意志,一條普通高速公路搖身一變成了景觀路;一個國家級的貧困縣卻甘心花幾十上百萬元請歌星演唱;一家發工資都成問題的國有企業卻愿意拿出一千萬元請美國一家策劃公司做整體策劃……有些掌握公共權力的人把擺闊斗富當作時尚,極盡鋪張浪費之能事,視節儉為丟面子、失風度;有些人把消耗資源與花錢當作一個概念,對各種資源的享用毫無節制,認為只要花的是自己的錢就與社會無關,與道德無關;還有一些人缺乏最起碼的公德心,對個人財富珍愛有加,對公共資源卻肆意揮霍,以至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浪費。所以要制止奢華消費,倡導節約之風,就要對公共權力部門的行政行為以及個人行為進行監督監管、自查自糾,上梁不整,下梁何以能正?
三 靠文化引導。當下的民間消費激情好像總是離間于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政府倡導,就如國人在道德上只重私德而不重公德的人格反差一樣,在節約問題上,國人也存在著在個人私屬空間里的隱性節約與熟人公共空間里的顯性鋪張的反差,這和美國人的生性奢華與日本人的公開節儉是大相徑庭的,一個外表非常講究的人很有可能穿著有洞的內衣,而一個在餐桌上豪爽大方的人很有可能在家里節衣縮食。 在國外,反對奢侈已經是一種生活習慣和常識,我們雖然口里也喊著節約,但心里還是認為,只有奢侈,才是有質量的生活。這些奢華的東西,代表著某些人對于生活質量的誤讀……節約實際上是一種文化,而一種文化一旦植入人心,它就會在必要的時刻隨時產生應有的規范作用,就當下中國民眾普遍追逐時尚的心理來講,我國應該改變宣傳引導策略,把對節約的泛“道德化”轉變為新“時尚化”,建設節約型社會,就要把節約變成時尚,讓國人去追逐這種時尚,樹立效益觀念、環保觀念、科學生產觀念、理性消費觀念等等既科學文明又充滿時代特色的時尚觀念。
四 靠加速發展。奢侈消費實際上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民眾心理成熟度的反應,現今國人的炫耀性消費,與我們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以及貧富分化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關。回想前幾年,連一部手機都可以作為炫耀性奢侈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在發達地區,汽車的價值也正在向代步工具的基本功能回歸,相信隨著國家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可用作炫耀性奢侈品的商品會越來越少。
同時另一方面,在接連遭遇“煤荒”、“電荒”、“油荒”之后,國人已品嘗到資源短缺的苦澀,記得有份資料顯示:我國每創造一美元國民生產總值,消耗掉的煤、電等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水資源的消耗,我國萬元GDP用水量是美國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為什么日本能源消耗總量低于中國,而GDP總額仍然三倍于中國?這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沒有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資源,發展將成為一句空話。現在看起來,“節流”遠比“開源”更有理由成為我國目前的主要生產性矛盾。只有加大推廣節能技術力度,制定全社會的節能獎懲辦法,鼓勵和引導全社會降低能耗,提高經濟效益,形成勤儉節約的文化理念,我們才能盡早步入理性、科學而可持續的發展軌道。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