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難做,市場難為,但這絲毫沒有阻礙資本競相設立新基金公司的熱情。為了打響頭炮,新公司不惜動用一切力量拼首發規模。然而,新公司卻在拼命為渠道策略暗自角力,發行背后暗藏著的“隱形排他”合作關系也浮出水面。
生不逢時
今年新基金難發已然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這對剛剛成立,既沒有口碑、又沒有業績參考基礎的新基金公司而言,首發在目前的市場中實在顯得有些難為。
根據財匯統計數據顯示,近3個月以來,80只新基金共計發行751億元,其中偏股型基金(不含QDII)平均單只募集規模為9.2億元,債券型基金平均單只為10.5億元。“10億元”儼然成為新基金尤其是股票方向型基金難邁的門檻。
在一片嘆息聲中,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更是愁眉不展。據了解,今年新成立的四家公司包括1月7日成立的平安大華基金、4月27日成立的富安達基金、6月21日成立的財通基金和7月8日成立的方正富邦基金,他們均在公司成立后的次月向證監會報送新基金發行材料。其中前兩家基金公司的新產品正處在發行沖刺階段,后兩家則還在等待批文。
業內一位基金評價機構人士打趣:“一家新公司過來找我們做推介,坦言目標發行規模是8個億,超出我們想像。”
這也難怪,細看今年發行較為成功的新基金,大多是屬于弱市中頗具“噱頭”的保本基金或去年表現較好的分級產品,普通的股票型基金沒有市場配合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微妙的渠道關系
在基金與銀行難分難舍的傳統代銷與托管中,一段微妙的合作關系已經悄然生變,多策略已經取代了原先一家銀行獨大的局面。對于新公司而言,“選誰做靠山”或將成為其今后發行成績不可忽略的因素。
據記者觀察,目前60余家基金公司在托管行的選擇上主要分為三種策略,其一,從一而終,即與五大行中的一家保持長期戰略合作。“業內跑渠道的都知道,諾安、廣發、南方都是工行在基金發行和托管上最密切的伙伴。”一位北京基金公司渠道總監透露。
其二,雙翼發展,即在第一陣營中選擇兩家銀行為主要合作伙伴,但是工行和建行,農行和中行一般各擇其一,具有隱形的排他關系。例如長盛基金長期主要托管行為建行和農行,東吳基金主要為工行和農行。
上述渠道總監分析:“在四大行中,第一梯隊是工行和建行,而建行在市場化上稍勝前者。農行和中行則為第二梯隊,區別不大。”
其三,均衡配置,即在四大行或五大行中均分,輪流托管。典型的是泰達宏利基金,其現有的16只基金中,建行托管5只,中行和交行各托管4只,農行托管3只。
業內人士分析,雖然各家基金公司選擇的渠道策略不盡相同,但與一家大行建立長期穩固的戰略關系或許是目前市場中更有效的生存手段。
然而,對于新公司而言,欲理順這個游戲,充當某位“大哥”的忠實伙伴或還有些難度。
“雖然第三方銷售大幕重新拉起,但是銀行已經從幾年前的乙方搖身變成了超級甲方。我們只能邊走邊看,接受這個游戲規則。”一位新基金公司總經理感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