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视频一区_久久不射2019中文字幕_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天堂va蜜桃一区二区三区漫画版

注冊
閩南網 > 新聞中心 > 國內新聞 > 正文

科技扶貧動力強 貧困地區累計建成1290個創新創業平臺

來源:人民日報 2021-02-19 08:57 http://www.413629.com/

科技作支撐 脫貧動力強(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脫貧攻堅答卷)

  “以前不知道云茸是個啥,真有中科院專家說得那么好嗎?后來我看鄉親們種得好,就決定試試看。”貴州省水城縣蟠龍鎮院壩村村民楊朝倫說起自己的脫貧經歷,“現在一瞧,種云茸劃算多了,一畝就能賣幾千元,一下翻了好多倍。”

  農民脫貧致富,科技大力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扶貧工作扎實推進,全國科技系統累計在貧困地區建成1290個創新創業平臺,建立7.7萬個科技幫扶結對,選派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投入200多億元資金,實施3.76萬個各級各類科技項目,推廣應用5萬余項先進實用技術、新品種。

  有科技助力,老百姓的收入增長了,脫貧的動力更強了。

送技術,精準解決種植難

  貧困地區的情況各有不同,脫貧發展各有所需。近些年,來自全國科技系統的科技工作者走出高墻大院、深入扶貧一線,科技的種子在大地上開花結果。

  找準目標,為農民送去最需要的品種和技術。

  “小時候,都是誰家有點山貨就背著去縣城賣。過去說種木耳能致富,我一點也不信。”陜西省柞水縣杏坪鎮肖臺村村民肖超回憶說。

  原來,柞水縣種植木耳歷史悠久,卻沒有給百姓帶來富裕生活,一大癥結就是傳統種植方式耗時長、產量低、效益差,在關鍵環節上缺乏技術支持。

  2017年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率領的團隊給柞水縣帶來了適生能力強、種植產量高、推廣前景好的5個優質黑木耳示范菌種,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羊肚菌、竹蓀等食用菌。這些品種不僅提升了產品價值,也讓柞水木耳聲名鵲起。

  好品種好技術,為貧困群眾帶來真實惠。

  為實現“一樹臍橙紅到春”,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在湖北省秭歸縣示范推廣“留樹保鮮”栽培技術,有效延長了鮮果采收期,使臍橙“晚熟晚采晚上市”,讓秭歸成為全國柑橘鮮果供應期最長的產區之一。僅此一項,就使農民增收30%以上。

  在浙江省武義縣,浙江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研究員蔡為明帶領團隊,通過建立菌棒集中生產示范基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帶動新建生產線20多條,年產菌棒3800多萬棒,惠及全縣90%以上的菇農,累計節支增收超億元。

  如今在武義,種菇不再是受累不賺錢的苦差事了。當地菇農說:“在我們這兒,西裝革履就能種香菇、賺大錢。”

扶產業,扶貧成效更持久

  給技術可以解決眼前的難題,扶產業則讓成效更持久。

  科技扶貧,讓老產業煥發新生機。

  “茭白種的時間長了就會退化,不僅顏色、形狀越來越不好看,產量也只有以前的一半,價格也上不去。”安徽省岳西縣姚河鄉民意茭白專業合作社社長陳宗義對曾經的困難記憶猶新。關鍵時刻,安徽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張其安和團隊送來新技術、新品種,長出的茭白既好看又好吃。

  但是,新問題也跟著來了。茭白品質提升了,大伙兒還想錯峰上市,進一步提高效益,冷藏庫咋建設?不同的蔬菜品種保鮮條件不同,需要的冷藏溫度也不同。為此,專家們邊試驗邊摸索,終于找到了最適宜茭白保鮮的冷藏溫度。在他們的指導下,岳西縣建起了3000多立方米的茭白冷藏保鮮庫。

  “有了先進技術的支撐,產業扶貧的瓶頸問題得以解決,延長了產業鏈,實現了深加工,市場競爭力大幅提高。”陳宗義說。

  科技扶貧,扶出了新產業。

  白朗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陽光足、溫差大,青稞連續10多年豐收。由于青稞價格長期變化不大,白朗老百姓的口袋一直沒有鼓起來。

  有著豐富蔬菜種植經驗的張際明,作為援藏技術員,從山東省濟南市來到白朗縣。經過實地考察,他帶著當地農民種果蔬,改良土壤,引進果蔬新品種,手把手教農民育苗、管理、施肥……經過幾年發展,現在白朗縣蔬菜大棚已達上萬個,種植果蔬140余種,種植面積超過1.4萬畝,年產值2億多元。

  23歲的潘多現在是白朗一家蔬菜企業的技術員。過去,她跟著母親種青稞、打零工,如今她學會了育苗、剪花、疏果、嫁接……一個月收入有好幾千元。

  2018年10月,白朗縣正式脫貧摘帽,其中果蔬種植直接帶動4000多名群眾脫貧。

育人才,內生動力更強勁

  想要拔掉窮根,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是根本。

  為解決農民自我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頑疾,全國科技系統瞄準貧困地區實施了教學培訓、科普惠農等多項教育工程,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潛能。

  轉變貧困戶的觀念,讓他們脫貧有“志氣”。

  “過去,生活沒有方向,干活也沒勁兒。現在我不但學會了很多技能和科學種植知識,也感覺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經過中科院專家的言傳身教,貴州省水城縣蟠龍鎮院壩村村民趙玉紅不僅學會種植特色農產品,實現增收致富,還自學考上了大專,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科研人員長期駐守脫貧攻堅一線,與農民兄弟同吃同住,幫他們樹立了科技致富、勤勞致富、帶頭致富的新觀念。像趙玉紅一樣,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拋棄了“靠在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心態,實現了“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根本性轉變。

  培養當地“技術明白人”,讓他們脫貧有“智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云南省瀾滄縣,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率領的團隊創辦了科技扶貧指導班,以“鄉(鎮)農技人員+學員+農戶”的新模式,手把手將農業生產技能傳授給貧困群眾。當地村民馬正發在指導班學習了冬季馬鈴薯種植和果樹種植兩門課程。結業后,他靠著學到的新技術,不但自己實現了增收,還帶動同村1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

  農民技術員既是拉近農民和科技間距離的橋梁和紐帶,也是當地群眾學習、應用新技術的好榜樣,有了一個“明白人”,就會有更多的“明白人”。

  據科技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1.4億元實施“三區”(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累計培養2萬余名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鄉土人才,為貧困地區培養了一支“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的工作隊。

  人民日報記者 吳月輝 谷業凱 劉詩瑤 喻思南

原標題:科技扶貧動力強 貧困地區累計建成1290個創新創業平臺
責任編輯:鄭莉莉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熱門評論:
頻道推薦
  • 首次新增商保創新藥目錄 2025年醫保目錄調
  • vivo X Fold 5即將開售:6999元 史上最輕大
  • 阿根廷將就美法院裁決阿國家石油公司轉讓股
  •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視頻】龍舟競渡情牽兩岸 第二屆閩臺龍舟邀請賽開賽
    【視頻】龍舟競渡情牽兩岸 第二屆閩臺龍舟邀請賽開賽
    兒童斜視不治療會造成哪些影響?
    兒童斜視不治療會造成哪些影響?
    專題推薦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

    新征程,再出發——聚焦2021年全國兩會
    2020福建高考招錄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世俱杯:利雅得新月爆冷淘汰曼城晉級八強 平潭:黨建引領風帆勁 融合聚力譜新篇 平潭周裕藩紀念館項目一期完工 石獅市首批文化特派員正式“揚帆起航” 平潭:氣象賦能 助企業海上“追風逐電” 永春縣開展“七一”走訪慰問活動 電飯鍋內膽涂層成塊脫落還能繼續使用嗎? 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播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