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天下安。眼下,全國夏糧陸續迎來豐收,夏糧收購也在有序推進。近日,位于南安官橋鎮的省儲備糧泉州直屬庫開始組織夏季新糧裝糧壓倉。
在省儲備糧泉州直屬庫現場,新建的20座40多米高的淺圓倉被分成三排,明黃色的新衣像熟透的麥穗,預示著五谷豐登的好景象。
省儲備糧泉州直屬庫負責人 卓芳華:
糧庫采用國內先進的平底落地式淺圓倉倉型,這也是目前省儲備糧公司在全省唯一一個全部采用淺圓倉倉型的糧庫。
在糧庫的入口處,一輛輛載滿麥子的大貨車正持“一卡通”有序進庫。過磅稱重后,這些從全國各地運送過來的小麥還要經過一道嚴格的“體檢”工序。
省儲備糧泉州直屬庫倉儲科科長 連學進:
小麥入庫之前,要對樣品進行取樣化驗,主要檢驗小麥的品質指標和質量指標,小麥的品質指標達到國家三等以上標準,才能入倉儲存。
這些“體檢”數據,還會通過“一卡通”錄入到儲糧信息化管理平臺中,這就相當于每車糧食都有了屬于自己的“檔案”,實現全程可追溯。緊接著,一車車體檢合格的糧食被運送到卸糧站進行裝卸作業。
省儲備糧泉州直屬庫負責人 卓芳華:
糧食進入卸糧站后,它經過卸糧的皮帶機到達工作塔,工作塔在7層設有一個緩沖斗,它能夠有效控制進糧的流量,之后它會進入6層的圓筒初清篩,去除大的雜質,接著進入5樓的組合清理篩,去除中雜跟小雜。糧食清理完雜質,它再經過倉頂的多點位卸料皮帶機實現進倉作業。
自此,經過一系列工序篩選后的小麥,就完成了入庫之旅。
那么小麥歸倉后,又是如何保存的呢?卓芳華告訴記者,按照我國儲糧生態區劃分,該糧庫處于第五區,氣候濕熱,儲糧難度大。目前糧庫采用的科學儲糧方式,可以有效延緩糧食“衰老”,保證糧食的營養和新鮮度,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省儲備糧泉州直屬庫負責人 卓芳華:
根據當地目前的氣候特性,采用了機械通風降溫系統、空調控溫技術以及谷物冷卻系統相結合的儲糧方式,同時設置多點防分級系統,防止糧食分級現象的發生。在倉頂倒掛的布糧溜槽,利用多點進料,將物料送到不同區域,使糧食從不同的點位進行落料,有效地延緩糧食分級,防止雜質在單一點聚集,避免雜質因為聚集而導致糧食發熱。
“黑科技”讓糧倉安全感滿滿
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創下新高,要將這些糧食及時、安全地收儲到庫,離不開科技的助力。在省儲備糧泉州直屬庫,隨處可見各類先進的機械設備,有了這些“黑科技”的守護,倉廩里的糧食才能安全感滿滿。
眼前這個名叫“小高”的智能機器人就是省儲備糧泉州直屬庫新配備的自動巡檢車,在工作人員發出指令后,它便開始在糧庫周邊巡邏站崗。
省儲備糧泉州直屬庫負責人 卓芳華:
自動巡檢車配備了四大功能:一是熱成像技術,它在夜間巡邏時,可以對外來闖入人員預警;二是遠紅外技術;三是磷化氫泄漏的預警,在巡邏過程中,如果發現磷化氫氣體泄漏,它會自動報警;四是人臉識別功能,如果遇到外來闖入人員非糧庫工作人員,它會自動報警。
據介紹,這輛自動巡檢車可以24小時作業,而且還會自動充電,充一次電大概可以持續工作2天。
在每個糧倉內,還安裝了傳感器和24小時監控設備,有了這一個個“千里眼”,工作人員通過屏幕,就能夠實時遠程觀察倉庫儲糧的情況。
MEC設備安裝負責人 李科:
監控設備有800萬像素,它的變焦功能特別強大,通過變焦功能,我們可以看到地上籠的每一個孔隙。后期糧食進倉后,將糧食畫面放大能夠更好地觀察蟲害,包括糧食表面的現狀,在不用人為進倉的情況下,可以關注到倉內的情況。
然而糧庫中的“黑科技”還遠不止于此。據了解,糧食從卸車到進倉生產采用以PLC(可編程序控制器)和HMI(人機界面軟件)為核心的自動控制系統。操作員在選擇流程后,系統會收到啟動的命令,然后按順序自動啟動流程中的設備,糧食進倉完畢后就會自動停機。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所有數據,包括報警記錄、操作記錄、運行記錄、儲存糧食的數據以及電力數據等等,將由控制系統自動記錄并保存。
省儲備糧泉州直屬庫負責人 卓芳華:
糧庫目前的智能化系統貫穿糧食從入庫一直到倉儲、出庫的整個環節,能夠實現糧食出入庫、糧食倉儲的自動化與智能化,進而逐步達到管理現代化。智慧糧庫系統也對接了省內平臺,能夠協助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更加便捷有效地履行監管職能,強化糧食質量安全的監督檢查,實現政令暢通、信息真實、遠程可控,打破時空與地域的界限,為地方政府管好手中糧食,落實糧食安全責任,提供先進高效的科技手段。
(記者:陳梅萍林毅黃加洪通訊員:卓芳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將海絲底色融入全球文化版圖2025-06-03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