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垃圾問題就像是一道傷疤,貼在村子的表面,拉開“美麗”與“鄉村”的距離。有了“傷疤”,當然要想方設法治愈,不能任之留存,甚至惡化。
幾個月前,武平縣東留鎮大明村(集鎮所在地)一下子運了55車垃圾到鎮里指定的垃圾填埋場。這55車全是建筑垃圾,因去年19戶村民建新房所產生。
“村里出的錢,花了1萬多。”村主任何壽安既心疼村財的支出,也痛心當時一些村民隨意堆放建筑垃圾。這種現象如何改變?鎮里也在想辦法破解。今年3月,一項將建筑垃圾管理納入村規民約的新規定在東留啟動實施。根據規定,施工單位或個人建筑房屋前,需向村委會繳納2000元建筑垃圾清運保證金,由村委會根據建筑垃圾清運情況給予全額退回或清運抵扣。同時,因建筑垃圾量大、難處理,還需交300元的垃圾填埋處理費用。
有了新規定,就有了新故事、新面貌。半個多月前,村民羅克全蓋新房平整土地,整理出許多枯木、樹根和泥漿。這時村主任何壽安找上門,希望他跟村里簽個協議并繳交2300元的保證金及處理費。羅克全欣然簽字、交費,馬上叫來村中環衛工人把垃圾運到指定地點。他跟記者說:“早就要這么干的。一人做好了,全村人也會跟著好,垃圾不亂扔,村里環境會更好。盡管66歲了,我也一樣懂這個理兒。”截至4月21日,新規定已實施一個多月,羅克全是該鎮第7個簽下協議的村民。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永遠不現實,農村垃圾治理要靠村民“自治”,更要建立有效的農村環境保潔機制。東留鎮農村建筑垃圾處理新規定,引發記者一些好奇和疑問,在對鎮黨委、政府和村管站負責人的采訪中,我們得到了答案。
1.垃圾運到哪里去,垃圾填埋場如何選點?
垃圾無處可去曾是困擾農村環境提升的難題。為此,東留鎮投入12萬元在大聯村建了1個鎮級垃圾填埋場,并按片區劃分,再投入39萬元在中坊、龍溪、背寨、永福、新福、南坊等6個村建設簡易垃圾填埋場,實現全鎮垃圾填埋全覆蓋。同時,爭取上級資金投入78萬元新建1座垃圾中轉站。
2.農村有保潔員,但為什么大明村還有環衛工人?
從2016年5月起,東留就創新機制,在全縣率先試點政府購買保潔服務,擇優選擇龍巖雅邦環保凈化公司來做集鎮保潔和生活垃圾收運。按協議,雅邦公司負責對集鎮周邊8個村集中收集垃圾,統一清運至垃圾填埋場,并負責集鎮范圍內環衛保潔和河道兩岸環境清潔。每月3萬多元購買服務的資金由鎮村兩級共同承擔,鎮里每年投入約40萬元,8個村根據距集鎮遠近收繳不等的保潔、清運費用。
3.為何以村規民約形式解決農村建筑垃圾問題?
實際上,東留鎮此前已經全面推行垃圾收集交費制,在村民自愿的基礎上,依據村規民約,委托當地環衛理事會或老年協會,動員村民按每人每月3-5元、商鋪每間5-10元,操辦喜事每次20-30元繳交垃圾處理費。截至目前,全鎮18個村已實現繳交垃圾處理費全覆蓋,既緩解了農村垃圾處理問題,又提升了群眾環保意識。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近年來,城鄉各類生產生活垃圾產生量增大,但一部分人的環保意識卻沒跟上,“垃圾圍村”等環境問題令人擔憂。東留鎮進行種種嘗試,促使農村環境“臟亂差”得到較大扭轉,農村面貌有了新改觀。
走進東留,干凈、整潔都看得到。許多老百姓在接受采訪時都表達了對環境變化的欣慰,并表示支持鎮村推進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一位鎮政府工作人員的話尤其讓記者印象深刻,他說:“以前啊,碰到上級領導或重要客人來,我們就得突擊清掃重點區域、衛生死角。現在都不需要啦,因為平時都很干凈,所有垃圾被及時清理。”
除了建垃圾填埋場、政府購買服務、立下村規民約,東留鎮還有多項工作機制為治理“臟亂差”、實現“潔凈美”提供保障。在購買保潔服務的同時,全鎮18個村共招聘了40名保潔員,各村與保潔員簽訂協議,明確規定保潔時間和工作內容、要求等。鎮里還組織舉辦全鎮保潔員、村主干參加的培訓班,指導保潔員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清運等相關技能,推動農村環衛工作逐步向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轉變。此外,為解決垃圾運輸問題,鎮村共籌48萬元配備了11輛垃圾清運車;為解決群眾意識薄弱問題,通過張貼標語、發放宣傳手冊,運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方式廣泛宣傳環衛保潔事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全面落實河長制的同時,東留設立垃圾清運上下游補償機制,即:上游若被發現垃圾沖到下游,上游村需補助下游村河道垃圾清運費用。這一創新做法,有效解決了上下游垃圾清理糾紛問題。
考核是工作順利開展的指揮棒。嚴格考核獎懲,解決了環保好壞標準問題。在東留,鎮里以每月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暗訪的形式對村進行100分制的綜合考評,年度綜合月平均85分以上的村按得分高低前三名給予1000-5000元不等獎勵;綜合分值未達到75分的則扣罰3000元。
農村垃圾治理是個大課題,也是連續多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和媒體、網友關注的熱點。相關政策支撐不夠、治理資金投入不足、技術和理念落后、農村居民居住分散、環保意識有待提高等等都是解決農村垃圾問題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的多項嘗試,推動東留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呈穩步提升態勢,去年該鎮在全縣農村垃圾治理工作考評中位居第一。但不管是開展部分村垃圾分類試點、探索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的下一步計劃,還是讓現有措施發揮出更大效應,對東留而言,都還有難關在前,需要攻克。
首當其沖的就是資金問題。設施建設、工具保障需要資金投入,購買服務、考核獎勵需要資金投入,更加精細化地處理垃圾也需要資金投入……特別是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投入較大,在縣鎮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存在資金缺口。如東留鎮8座垃圾填埋場都能做到覆土、消毒,但大多還是較為簡易,沒有足夠資金做好防液體滲透系統,環保隱患依然存在。
其次,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各掃門前雪”的觀念廣為存在。提高意識、轉變理念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東留幾項舉措都是基于群眾自愿原則,以村規民約形式推動的。記者采訪中發現,像繳交垃圾處理費雖實現了每村全覆蓋,但目前還做不到每戶全覆蓋。同樣,農村建筑垃圾處理的新規實施也要求鎮村干部要進一步做好群眾工作,爭取群眾的認同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