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于山東壽光舉辦的第三屆縣域電子商務峰會上,阿里研究院發布了《2015年中國縣域電子商務報告》。報告發布后,《電商參考》的記者對報告涉及的數地進行了采訪。
在報告中的農產品電商增長單元,陜西武功憑借縣域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65%的成績,獲評為2015年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增長貢獻最大的五個縣之一。今天和大家分享陜西武功的案例。
地處于陜西省關中平原腹地的武功縣,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大縣,總面積39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5萬畝,常住人口43.9萬人,是陜西人均土地面積較少、人口密度較高的縣區之一。2013年,隨著全國范圍內縣域電商和農產品電商的興起,在當年12月,武功縣正式開啟發展農產品電商之路。經過近三年時間的磨礪,如今,武功縣不僅走出了一條具有武功特色的電商發展新模式,還被確定為“陜西省電子商務示范縣”、“陜西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縣”、“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示范縣”。
武功,這個傳統的農業大縣,是怎樣搶抓了“互聯網+”實施機遇,走出了一條“買西北、賣全國”的農產品電商發展之路呢?
發揮地緣優勢推動農產品電商發展
“做電商,一定要弄清楚為什么做電商。這一點,作為地方政府領導一定要想清楚。”武功縣縣長張小平向記者介紹,在武功發展農產品電商初期,首先做的一點就是讓縣內干部和群眾理解做電商是為了什么。
而選擇在2013年做電商的武功,其主要內核原因是:電商有經濟、有民生、有增收、有動力。“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農村同樣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
而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發展農產品電商就順勢成為了擺在武功面前的不二之選。然而,農產品電商初期發展不順遂的現實卻使武功政府不得不剎住急速前進的腳步,去轉而思考,適合武功農產品電商發展的道路到底是哪一條。
“武功的地方特產雖然十分豐富,比如武功小麥面、獼猴桃、清水蓮菜、辣椒、大蒜等果蔬品種很豐富。但是,遺憾的是,當它們作為網貨銷售時,卻面臨著有的不夠賣,有的賣不出去的窘境。”張小平介紹,當嘗試利用電商這種新的經濟業態售賣傳統的農特產品后,這些產品就成為了網貨。而對不怎么熟悉武功本地農特產品的其他地區的消費者們來說,有品牌背書的農特產品他們才愿意付錢購買。
可是,有品牌的農特產品量不夠,無法滿足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龐大需求,沒品牌的產品量雖大,但是卻得不到消費者們的認可。武功的農產品電商在這個時候,似乎陷入了一個看似無解的死循環。然而,當真正撥開思維盲點的迷霧后,一場屬于武功真正意義上的勝利很快到來。
“作為西部縣域,武功憑什么要做農產品電商?我覺得,憑的就是它的四點優勢。”張小平認為,武功具有獨特的區位交通優勢,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是新疆、青海和甘肅三省區東出的重要通道,東距省會西安約7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約50公里;西寶高速公路、隴海鐵路、西寶中線、西寶北線和省道 107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關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此外,武功還有獨有的產業基礎優勢、獨厚的文化底蘊優勢和電商基礎優勢。”
把自身優勢羅列出來后,與其他發展農產品電商縣域走的“自產自銷”的路子不同,為了達到實現發展目標的目的,武功創新性地提出了“買西北、賣全國”的電商運營模式,并結合本地電商發展的實際情況,確立了“立足武功,聯動陜西,輻射西北,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思路,奮力打造“西北電子商務強縣”。
“一般電商立足點是‘賣’,即怎么把本地產品賣出去,但武功同時提出了‘買’。”在張小平的認識里,“一買一賣”才是完整的電商經濟,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立足于這一點,武功采取“基地+公司+電商”形式,除銷售本地特色農產品外,還輻射帶動陜北紅棗、雜糧,陜南茶葉、菌類、渭北蘋果、核桃,關中肉奶類和新疆干果類產品等30多類400多種特色農產品在淘寶、天貓、阿里巴巴等網絡平臺上交易銷售。
經過近3年時間的發展,如今,武功不僅穩坐西北農產品電商第一縣“交椅”,還借由農產品電商打通了縣域電商經濟業態,實現了產業鏈的完善發展。目前,武功縣共引進知名電商企業138家,帶動全縣電商日發貨4萬余單、日交易額400余萬元,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先后入駐物流快遞公司20余家,全縣發展淘寶網店600余家,電商創業人員近萬人,促進就業2.5萬人。農產品銷售在2015年阿里平臺縣域電商排名全國第七強、增速位列全國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