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變荒地 洋房成“爛尾”——房產調控下樓市“怪現象”
新華網濟南12月14日電 曾經讓人震撼的高價地王如今變成荒地,號稱要建成地標性建筑的“花園洋房”卻因開發商“跑路”變成爛尾樓,雖然降價卻不敢大膽說出口……臨近歲末,伴隨著“限購令”“限價令”等樓市調控政策的繼續推進,一些樓市“怪現象”開始出現。專家認為,這些怪現象背后反映出樓市調控正逐漸進入深水區,而隨著調控的深入進行,還將有更多樓盤的“高價堅冰”被撬動。
土地:“地王”風光不再
12日,記者來到位于山東濟南市山師北街8號院。透過兩扇緊鎖的大門往里看去,地上落滿枯葉,一棟沒人居住的三層樓佇立在空蕩蕩的院內,整個大院顯得荒涼而寂靜,和院外商業街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
這里是濟南國土部門2009年11月拍賣出讓的一宗產權為70年的居住用地,面積6815.7平方米。因臨近山東師范大學和濟南兩所知名的中小學且處于成熟的商業圈中,這宗地在拍賣時引來25家房地產企業90多次舉牌競拍,最終被山東一家房地產企業以1.92億元拍下,由于土地單價較高,被譽為當時濟南的“地王”。
如今,距離當初高價拿地已過去兩年,山師北街8號院依然沒有動工的跡象。在附近經營商店的王姓市民說:“這個地段位置太好了,如果早點建成肯定能吸引很多人來買。但現在估計即便建好也很難賣出個好價錢了。”
地處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有成熟的商業圈,這幾乎是2007年至2010年一個城市產生地王的前提。但在“限購令”“限價令”“調整首付比例”等房產調控組合拳實施以來,不僅昔日“地王”風光不再,近期土地“流拍”現象也一再發生。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國130個主要熱點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為1.18億元,同比去年的1.7萬億元減少5200億元。
建設:偷工減料、延遲交工甚至“跑路”
2007年以來,由于暴利誘惑,不少非房企業轉入房地產行業,四處征戰拿地建樓盤,其中不乏資金實力不足、缺乏誠信的中小房地產企業。如今,在一些城市出現因資金鏈斷裂開發商“跑路”、業主被告知延遲交房和建成后與規劃不符的現象。
近日,山東濟南市兩處在建樓盤“舜耕名筑”和“東城摩爾”突然停工,許多等待交房的業主到樓盤現場卻找不到開發商和售樓處的工作人員。記者在“舜耕名筑”看到,這里的住宅外體基本完工,窗戶已安裝入戶,但道路硬化和小區綠化還沒開始,已看不到施工人員。而在“東城摩爾”,只有一些工人正在收拾設備和工具,小區建設已基本停止。
“舜耕名筑”是濟南一個宣稱要建成“地標性建筑花園洋房”項目。在這里購買了一套98平方米住宅的方女士告訴記者,本來春節前就可以拿到這套房子的鑰匙,但卻在11月下旬從朋友那里得知開發商已經跑了。記者從濟南市公安局經偵部門證實,負責和參與“舜耕名筑”及“東城摩爾”項目的開發商已經外逃,公安部門已對此立案偵查。
由于后期建設資金不足,不少樓盤還存在延遲交房和建設中偷工減料的情況。濟南市民于女士在濟南南部購買了一套住宅,原本合同約定在2010年8月交房,但至今仍沒有接到開發商的收房通知。更讓她氣憤的是,當初購房時規劃樓前有一個噴泉,但現在卻變成了一個花壇。
山東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李鐵崗認為,2007年以來不斷有新的企業進入房地產行業,但有很多企業只看到了當時房地產的暴利,對可能的風險卻沒有充分的認識。“在資金緊缺和收益遠低于預期時,一些開發商難以承受還貸和房價下滑的壓力”。
山東師范大學房地產管理系主任程道平說,開發商“跑路”現象說明一些房地產企業正在對樓市失去信心,房價走勢的不確定性和資金壓力讓房地產企業處在徘徊期。
銷售:開發商降價不敢言“補差價”盛行
近期,“房鬧”成為流行熱詞。許多開發商因為怕降價引發先期購房者的不滿,不敢大張旗鼓地宣傳,不少還以團購、內部優惠價等名義掩飾降價行為,銷售人員對降價也“諱莫如深”。而一些實力較強的開發商,則干脆為降價“上保險”,承諾降價補差價。
濟南天橋區的一家樓盤,近日把每平方米售價由原來的9000多元下調至約7000元,每平方米2000元的降價幅度引來眾多先期購房者的不滿,一些業主還在小區門口拉起橫幅指責開發商“無良”,要求補償差價。
對于降價的行為,這家樓盤的負責人回應稱,這是按照公司的統一安排,給公司員工的“福利”,并未對外全面大幅降價。但這位負責人也告訴記者,這種“內部員工”并不嚴格,“自己不買,可以推薦給親朋好友”。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雖然不少樓盤已經降價,但幾乎沒有開發商在宣傳中使用“直降”“降價”“低價”這樣的字眼,銷售人員也只會以“位置不一樣”“樓層不一樣”等來回避降價現象,涉及的價格內容都是通過售樓人員口述。
為打消購房者對降價損失的疑慮,一些開發商開始承諾降價補差價。近日,濟南開發區一樓盤打出:“降價?我賠你!”“漲價你獲益,降價我買單”等廣告宣傳,吸引了不少購房者的目光。
不僅是在濟南,據了解,自11月中旬少數城市“降價補償潮”初現至今,短期內已從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迅速蔓延至青島、合肥、成都等線城市。據中原地產統計,目前全國有20多個城市,近40個樓盤項目推出了降價補差價的承諾。
但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承諾有時并不可信,執行起來可能存在一些困難,由于每套樓房的唯一性,開發商可能會以不同樓盤、不同樓層等理由來推責。“具體情況要看開發商的資金狀況,如果有的企業本身資金就緊張,那么開發商想補差價,也只能是有心無力。”合富輝煌山東區域市場總監許傳明說。(記者席敏、袁軍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