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视频一区_久久不射2019中文字幕_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天堂va蜜桃一区二区三区漫画版

您現在的位置: 閩南網 > 房產 > 正文

今年樓市“金九銀十”恐難再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嚴厲調控之下,房地產市場可謂“風聲鶴唳”。在樓市傳統銷售旺季“金九銀十”來臨之際,多位業內專家認為,今年的“金九銀十”與往年相比肯定成色不足。中國指數研究院近日監測的35個城市中,有16個城市樓市成交量同比下降,5個城市成交量跌幅在30%以上,其中重慶跌幅最大,達到50.4%。重點城市中,僅武漢和天津同比上漲,其余城市成交量皆同比下跌,除重慶外,杭州跌幅達到47.08%,南京、深圳的樓市成交量下降幅度亦皆超過20%。

北京:“金九銀十”或迎降價潮

  在密集的調控措施打壓下,北京樓盤成交量持續下降,庫存積壓大幅攀升。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數據顯示,截止到9月3日,北京的新建商品房庫存量已經達到11萬套,創下歷史新高。專家預計,“金九銀十”京城房價或迎來更深幅度的降價潮。

  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已連續5個月出現供應量超過成交量的現象,成交量的持續低迷,再加上新盤供應量不斷增加,使得樓市庫存量再創新高。在11萬套庫存房源中,有商品期房72391套、現房住宅37634套,均接近了歷史高位。

  有專家稱,一些有購房資格者表現消極,他們大多選擇觀望,等待房價進一步回落。今年8月北京樓市的成交量跌到了2009年以來最低值,這一現象意味著購房者信心已經跌至谷底。

  偉業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分析認為,預計9月份北京會有近30個項目開盤入市,這將給樓市庫存帶來更大的壓力。北京中原地產人士預計,在供應量不斷上漲、簽約依然低迷的雙重影響下,年內庫存量可能突破13萬套。從目前庫存住宅的結構來看,京城五環外的可售項目庫存積壓最嚴重,城區的積壓庫存主要是部分尾盤項目的少量大戶型庫存。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表示,庫存壓力的不斷加大,部分開發商的資金鏈愈發緊張,使得9、10月份會有更多的新盤加入到打折促銷的行列,京城秋季原有“金九銀十”之稱,但此次北京房產界將不會出現往年的盛況。

上海:“金九銀十”考驗膠著極限

  今年8月份,上海樓市迎來“史上最淡”8月,環比成交量下滑約25%。不過,專家指出,盡管少數樓盤價格有所松動,但購房者期待的實質性降價局面仍未出現,如果開發商接下來仍然沒有給力的優惠舉措,“金九銀十”期間,上海樓市很有可能繼續膠著。

  來自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的數據顯示,2011年8月,上海共計供應69.4萬平方米新房源,環比7月供應量減少19%,同比減少13%;成交57.6萬平方米,環比成交量下滑25%,同比下滑18%。中國房產信息集團數據還顯示,8月份,上海市房產企業銷售金額十強的總額為41億元,環比下滑37%,同比下滑42%。

  “金九”已到,經歷了“史上最淡”8月的開發商推盤意愿有所提升。漢宇地產市場研究部認為,“金九銀十”期間,開發商為完成各自原先制定的目標,勢必會出現扎堆推盤現象,為了使自身產品更具競爭力,開發商很可能加大優惠幅度來吸引準購房者目光。

  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上海樓市的膠著狀態可能仍將繼續。上海中原地產研究咨詢部總監宋會雍表示,雖然開發商在9月到10月會有比較密集的推盤計劃,但他預計,價格方面的讓步大部分會維持在5%~10%“一個相對謹慎的尺度”,對二手房東的心理沖擊仍然比較微弱。

□相關新聞

  盡管近日住建部給出“五條”新限購標準,符合兩條者被建議納入限購,此舉依然被外界解讀為住建部對“限購的基調有所放寬”。

  直到8月25日浙江臺州出臺文件限制三類人群不得購房,這個非典型的樣本出臺才引起市場猜測。

  “限購還是不限購,現在需要看地方了。”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最近就表示,有關二三線樓市限購,不是住建部指定,而是督促地方發布自己二三線樓市限購政策和措施。“住建部之所以放寬限購,是因為壓力太大。”住建部相關負責人稱,各地會于9月初開始陸續發布限購政策。

  在臺州市建設規劃局官員王建軍看來,臺州限購令和一線城市相比,主要是對本地居民新建商品房購買數量的限購,被禁購的人極少,而京、滬、深、杭等一線城市,最嚴厲的條款還是對外地移民的禁購。

分享到:
相關閱讀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回到頂部 關注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報社官方微博

電話:0595-28985153 傳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田安南路536號五樓 在線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閩南網是由福建日報社(集團)主管 版權所有 閩ICP備1020650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90010

閩南網擁有閩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閩南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