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20中學的80后教師李祥剛剛評上小學高級教師,距離他上次評上中級職稱已經過去了整整12年。
“很多同事中級評完,要等一二十年,有的等到退休都沒有評上。”李祥感慨道,“多虧了這次職稱改革,否則不知還要排隊到什么時候?”
中小學教師評高級職稱難,尤其青年教師更是“難上加難”。因為職稱問題,青年教師的成長遇到天花板,沒有了“奔頭”,由此產生“船到碼頭車到站”的職業倦怠,勢必影響到自身的職業發展,也會給日常教學帶來負面影響。
為了打破體制堅冰,2017年下半年起,合肥高新區率先啟動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變“單打獨斗”為“通盤推進”;變“論資排輩”為“優勝劣汰”;變“結果導向”為“過程嚴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據統計,全區2017年全年參評高級職稱評定的中學教師25名、小學教師22名,其中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到10人,最年輕的才35歲。
全區統籌核定指標 把蛋糕做大
職稱難評,難在指標上,過去高級職稱指標“下放”至學校,實行“一校一核”。也就是說,每個學校的指標是相對恒定的,只有老教師退休了,才能空出來一個指標。由此造成“60后早評上,70后巴巴地等,80后、90后沒指望”的尷尬局面。
70后的合肥興園學校校長杜夕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所在的學校共有40名在編小學教師,按照8%的比例進行計算(按照規定,小數點后的數字超過8方可進位——記者注)“也就是說,3.2個指標,實際上只能計作3個,學校無法‘最大化’地利用指標。”
此番改革,教師職稱崗位納入全區統籌核定,由此擴大了基數,2017年新增高級崗位指標3個。統一核定,中學高級崗位10個,小學14個。
“如同土地流轉,小田變大田,推平了田埂地溝,擴大了土地的有效面積。”杜夕龍舉例解釋道,“整合全區資源,從而實現集約發展,把蛋糕做大。”
更讓杜夕龍沒有想到的是,去年他所在的學校有3個教師同一批申報,最終通過競爭都評上了高級職稱。“如果擱在以前,一個學校只能報1個名額,如果最后在市里通不過,這個名額就等于浪費了,大家都會因此產生怨言。”
不再論資排輩 同場競技勝者出
“過去是在吃大鍋飯,校內教師爭一個碗里的指標,資歷所占的權重肯定比較大,或多或少存在論資排輩,青年教師自然吃虧。”在合肥市桂花園學校校長孫明東看來,“現在必須與全區的候選人一起‘開放式’競爭,老教師與青年教師同場競技,優勝劣汰,評不上,誰都無話可說。”
本次職稱改革破除以往評審慣例,改變區教育部門既當裁判員、又當監督員的現狀,引入第三方評審機制,實施“史上最嚴評審”,分別開展高級職稱材料評審和“無生上課”,確保評審公正。
“考試順序隨機抽定,紀委委員全過程監督,全過程錄像,教育部門只負責過程把關、監管。”合肥高新區社會事業局教育處處長葉光華介紹說,最后根據教師綜合打分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擇優或者等額推送最優秀的教師參加市級評選。“徹底杜絕了評審過程中打招呼、走后門等不良現象。”
“‘無生上課環節’尤為重要,如同參加高考一樣,誰都不知道最后結果如何,只能精心準備,最后靠實力說話。”作為全程參與者,李祥感觸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