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冬日的清晨,撲面而來一股清冽的風。家住蒲江的余水洋顧不得寒冷,早晨7點起床,稍作收拾便匆匆趕往西來鎮。他每天堅持在8點前趕到單位,兩年多以來,雷打不動。
余水洋是重慶人,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畢業以后,參加蒲江縣的人才引進計劃來到西來鎮工作。在他看來,放棄科研扎根基層,是從冷冰冰的書本走進煙火氣息的人情味里。
如今,余水洋不僅是西來鎮的一名工作人員,更兼任了鐵牛村的駐村干部,村上的大小事宜,都有他的身影。雖說不再從事科研工作,但專業知識并沒有落下,專業是作物遺傳育種的他,也漸漸地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
“他鄉”變“故鄉”
博士扎根蒲江基層
算起來,今年已經是余水洋來到成都的第十三個年頭了。
余水洋是重慶人,2005年高考后,面對自己還不錯的高考成績,他卻在填報志愿這一關卡住了。選擇到成都深造,背后的理由讓人哭笑不得,“重慶太熱了,我想換個地方。”于是,緊鄰家鄉又氣候宜人的錦官城成了19歲的余水洋心中理想之地。
不過,讓余水洋沒想到的是,這個選擇讓成都從“他鄉”變成了“故鄉”。他一路在成都從本科讀到博士,直到2015年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畢業。
余水洋的專業是作物遺傳育種,找工作時,他偶然了解到蒲江縣的人才引進計劃,恰好要對口招作物學方向的畢業生,“這里離家挺近的,方便照顧父母。”抱著試試的心態,余水洋第一次來到蒲江。
到蒲江的路途上,沿路茂密的植被和農民園子里栽種的果樹讓農學出身的他分外敏感,“這里的自然生態環境很好,特色農作物種植很有優勢,我希望能夠結合我的優勢,在專業方面有所發展。”
為此,他婉拒了到北京、上海等地科研機構工作的機會,放棄了原本相對擅長的科研工作,“繼續做科研,我可能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但跳出來從事別的工作,才更能感知世界的人情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