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局花樣翻新 學生須走正規渠道勿心急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該校的招聘信息只會發布在學校的官網上。
長春八中也回應稱,如果有招聘需要,學校首先會把招聘名額交給當地的教育局報批,教育局會進一步發布招聘信息。之后,再由教育局或省級相關單位統一安排考試,面試則由學校負責。并且,招聘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收取費用。
曾在華中科技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工作多年的朱若霞總結,這些年來,她接觸到的招聘騙局主要有兩種:一是將用人單位發布的正式招聘信息中的聯系方式替換后散發,向學生索要服裝費、報名費、培訓費等費用,嚴重的甚至謊稱需要面試或實習,將學生騙到外地傳銷窩點;二是在校園內四處散發招聘廣告,對學生面試并一律錄取,但要求預先交納服裝費、培訓費、報名費等。
“總之,萬變不離最終讓學生交費。”她說。
南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王建鵬表示,招聘信息真假難辨的問題主要還是出在渠道上。一些即將邁入社會的學生識別能力不夠強,容易被非正規的網站“打亂陣腳”,他建議學生可以盯住學校網站和企業的官網。
在他的印象里,進入學校招聘的企業幾乎都要經過比較嚴格的審核流程。通過審核企業的資格證書看是否具有資質,檢查招聘信息辨別是否正規,他們也會結合往屆畢業生的反饋,對有問題的企業進行調整和刪除。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學工辦的主任李雪,也曾在學校的就業部門工作過多年,她還曾因此“端”掉過一個傳銷窩點。她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按照經驗,她們也會對進入學校進行招聘的企業多方核實:公司的法人信息、營業執照,以及所有相關的材料都要提供給學校。
朱若霞表示,上述不合規范的企業利用了學生急于解決工作的心理。“識別招聘騙局的關鍵是冷靜思考、理智權衡。”
她建議學生,找工作以學校官方渠道、權威招聘網站及公司官網發布的信息為主。對于網上的招聘信息,尤其是門檻極低、高薪承諾的招聘信息,不上當,不轉發,不傳播。
同時,找工作過程中也要和同學及學校保持聯絡。發現有不經篩選簡歷就一律通知面試,或所有面試者一律錄取的公司,要及時向學校就業部門反映。如有公司以任何名義向應聘者收費,或要求扣押證件等,一定要堅決拒絕并向學校就業部門反映。
王建鵬進一步提出,網絡時代的信息呈現出“海量”的狀態,看到消息學生更應該把核實的工作做在前面。“先查查企業的基本信息,確定是否存在、是否有招聘、是否有正式的官網,官網上又是否有公司的介紹等。其次,還要關注網站的信息來源是否合理,流程是否正規。”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畢業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