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孩子為了跟同桌借塊橡皮擦,不料被老師發現了,老師把孩子叫出去,批評他違反課堂紀律,還讓孩子讓家長明天過來。孩子說自己雖然調皮,但那次真的不是故意的,一直在你面前說他是冤枉的;
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難題:孩子在外面遭遇了不公,家長究竟要怎么做?
不同家長的三種做法,效果都一樣
有的家長會以硬碰硬,“怎么可以就讓我們的孩子當受氣的小綿羊呢,要用行動告訴他們,我們并不是那么好欺負的”,于是在聽完孩子闡述的事實后,憋著一股氣就去找其他家長,找老師,要他們給個說法。
這如果剛好遇著較好說話的大人,可能孩子確實能收到對方的道歉。可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
現實中呈現較多的還是,你怒氣沖沖地去,也怒氣沖沖地回來,有時還會把討說法遭遇的怨氣撒到孩子身上,受到雙重傷害的孩子便更加確定了,遇到委屈還是別說出來的好,不然不能得到安慰不算,還討罵。